原标题:明朝古墓出土将军骸骨,枕骨砍断坐实清朝百年传闻,专家:佩服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军队横扫中原地区,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面,就从西安打到了北京城,逼得崇祯帝在煤山自杀身亡。在这个过程之中,明朝各地的守军要么望风而逃,要么开门投降,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只是在一个叫做宁武关的地方遇到了强烈的抵抗,损失了数万兵力。
宁武关,外三关之一,地处晋北楼烦故地。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就在此修建关隘及工事,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到了秦汉的时候,这个关隘依然重要,并由此延伸出了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以及后来的唐王朝时期,都是军机重地,驻扎着比较精锐的军队。而到了明朝的时候,由于明王朝将重心转移到了北方,采取“天子守国门”战略,宁武关的战略位置就更加重要了。
根据《边防考》记载:“以重兵驻此(宁武关),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明王朝在这里设置了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军队驻守在此。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与蒙古人在两百年多的战乱纷争中,宁武关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李自成灭亡明朝的时候,宁武关的守军已经变成了勇卫营。这个勇卫营的来历可不简单,最早作为朱元璋的贴身军队——御林军,用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战斗力十分地强悍,即便是到了崇祯帝的时候,其他的军队早已腐朽不堪,毫无战斗力的时候,勇卫营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这只军队上至将军总兵,下至普通士兵,都身穿皂布衣甲,画虎头,所以又被叫做“黑虎头军”。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勇卫营驻守的宁武关相遇的时候,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李自成作为农民军的领袖,在军师的建议之下,下定决心要拔除这个钉子。而驻守宁武关的明军将领周遇吉更是李自成的老对手,当年曾在罗城一战中,让李自成丢盔弃甲。因此,双方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这场攻防战一共打了七天七夜,宁武关的守军约为4000人,李自成的军队十万人有余。在付出了数万人的代价之后,最终攻下了宁武关。关于这场战事的惨烈程度,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
根据《罪惟录》记载:“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而在《明史》,更是详细地记述了战斗的每个细节,“官军力尽,城遂陷。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而城里面的老百姓感念周遇吉的忠勇,纷纷加入官军,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展开巷战,死伤枕籍,最后导致李自成一怒之下,屠杀了宁武关,并且放火烧之。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来,周遇吉是被乱箭射死的,并且还有李自成屠杀平民的记录。但是这样的记载却在民间有另外的传闻:周遇吉并不是战死的,而是想要保全下属和老百姓性命选择了主动投降。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
其实,早在顺治年间,就有敬佩周遇吉的后人前往宁武关吊念,并且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记录了此事:由于李自成在攻城之前许下了承诺:“献周遇吉,一城无死。”所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周遇吉“今岂惜一死以累众,请献我,”选择了杀身以全属下的性命。而李自成也满足了周遇吉的这个要求,将其斩首示众,并且遵守承诺并没有屠杀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平民。
几百年之后,宁武县政府在对大明总兵周遇吉的墓进行迁葬时,在墓底发现了一些遗骨及铁兵器座,经过相关专家的认定,证实了是周遇吉本人,通过观察周遇吉的遗体,头部枕骨的地方,发现了13厘米长的刀切痕迹,后枕被砍透,确实是斩首无疑。对此,专家也表示佩服。这样也就推翻了《明史》中的相关记载。
大家都知道,《明史》是在清政府的组织之下编撰的,而满清一直打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进入中原地区,并且建立了满清的大一统政权,因此,对于明王朝的历史多有篡改。故而《明史》一书中,有许多虚构和作假的地方,这也是满清留给后世人最为荒唐的地方。大家说是吗?
参考资料:《明史》、《边防考》、《罪惟录》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