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处决戊戌六君子时,慈禧下令要用钝刀,其中一人被剁三十刀才断气
要说在晚清历史中,最悲壮的一个人物,估计就非谭嗣同莫属了。这位主张变法的君子,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义无反顾,英勇就义。而背着他逃走的康有为以及梁启超,却在其后妻妾成群、子孙满堂。
如今回想起,当初的谭嗣同执意不逃走时,说的话——“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怎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呢?
而说到处决戊戌六君子时,人们大多只知道,这六位英雄惨遭斩首,但却不知其中的细节。在斩首时,慈禧特意下令要用钝刀,其中一人被剁三十刀才断气,令人痛心,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下面来细细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遭遇了三十多次斩首的英雄,就是谭嗣同了。下面便是有关这位历史英雄的事迹。
谭嗣同人生的转折,来自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当时愚昧的清廷以及国人,大多都认为打败日本不是轻而易举吗?结果日本却是将当时老态龙钟、腐朽不堪的清廷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撕得粉碎。
到了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以及变法。如此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他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他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感到极为愤慨。于是,他萌生了变法的念头。
展开全文之后的谭嗣同结交了康有为以及梁启超,并且正式的成为了维新变法的一员。没想到,结果维新派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忌恨。
当时的光绪帝对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有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并且逐步确立了变法的信心,而这与帝党官员起到的纽带作用是分不开的。光绪帝在第一次展读康有为的上书时,翁同龢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才华。
据《戊戌变法》记载,翁同龢用“备以康之言达皇上,又日以万国之故,西法之良”来辅导皇上,使光绪帝眼界大开。
但是,在百日维新之后,慈禧发动了政变,并囚禁了光绪帝,之后大肆搜捕维新志士。而在面对即将砍下的屠刀时,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慌了,他们竟然选择通过日本使馆远遁海外。而由于抓不到康梁二人,于是慈禧便将全部的怒气,撒向了甘愿留下来的戊戌六君子,其中的谭嗣同更是首当其冲。
戊戌变法是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的,但因变法,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了其强烈抵制与反对。到了1898年的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了戊戌政变,也是此时光绪帝被囚,而闻讯的康有为以及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留下来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这也就意味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然而,历史上的说明大多至此为止,人们深知谭嗣同等六人慷慨赴义,令人钦佩,但却不知行刑过程竟然比人们所能够想象到的还要残忍。
谭嗣同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的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当时的谭嗣同年仅33岁。同时一起被害的维新人士,分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以及康广仁。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当时在菜市口砍头,一般会用两种刀,一种是快刀,刽子手手起刀落,被行刑人几乎是没有痛苦的,片刻间便行刑结束。而另一种则非常的残忍,那就是“大将军刀”,这种刀是钝刀,作为一把没有开锋的刀,怎么可能一下子将头颅砍下呢,因此被行刑者要别砍很多下,人才会死亡,非常残忍。
在《中国的觉醒》一书中,写道:在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几乎断送了性命和权力。
因此,当时慈禧为了报复谭嗣同等人,便特别关照刽子手要用大将军刀行刑,结果谭嗣同竟然一连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现场围观的北京市民都目瞪口呆。
但即便是这样,谭嗣同在现场依然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壮宣言。令人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为这位英雄感到由衷的佩服。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中国的觉醒》、《戊戌变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