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登山历史,从来不是那么轻飘飘的。国家登山所处的封闭时代,不宜用虚假巧饰来重构赞美。
文|十一郎
9月30日晚,观看了当天公映的电影《攀登者》。长假之前,简要写了几句个人感受,今天趁空发表出来。
该片上映之前,针对前期宣发的内容,山友圈子里已有不少疑问和议论,主要还是针对有关登山内容的,我没有多加评价。
开映前看着大银幕上定格官宣图中的「编剧 阿来」,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前几年阿来老师约我和另外三名山友聚谈的后续……阿来老师这些年在文坛上名声日隆,对于他编剧的电影,还是能够让人期待的吧。
· 看到了编剧阿来
如果《攀登者》仅仅是一部故事片
如果《攀登者》仅仅是一部故事片,而且是一部带有玄幻武侠色彩的、纯虚构故事片的话,我觉得整个片子综合起来还是可以打70分的。
对于不懂登山、或者不了解那个时代的一般年轻观众——这是当今买票观影的客群主体,这部片子看着还是挺热闹的:探险、爱情、世界之巅、几处紧张夸张的情节、个别笑点……具备了不少讨好年轻观众的要素。
只是,男主「方五洲」在废旧工厂里飞檐走壁、在高山上凌空飞越这类镜头,太硬伤了——你都能「驭虚而翔」了,影片中过珠峰第二台阶,还用得着搭人梯吗?直接「凌空飞越」第二台阶,然后再扔一条绳子给队友,一切不就都解决了吗?
还有影片中,1960年攀登中方五洲飞身抢救摄像机、方五 洲救援攀登拉练时滑坠的队友、一群人在夜晚大风中用金属梯自救、方五洲飞身背扛冰崩塌的塔林营救爱人徐缨等等情节,各种凌空飞起、各种超人降临——这些段落或许只能理解为徐大监制等主创的武侠片后遗症吧。
· 比蜘蛛侠还能突破地心引力的男主
· 8600多米的地心引力不是应该更小么? 凌空飞起应该飞得更高才是啊,何须搭人梯?
如果抛开史实和登山常识,不动脑子看《攀登者》,还是具备一定观赏性的 (关于对两段爱情事故、各种口型对不上发音的吐槽,请参考其他影视类评论文章) 。但是,抛开史实和登山常识,去演义1960年、1975年的珠峰两次重大攀登事件,真的合适么?
接下来,我们先说说登山方面的一些明显错误。
《攀登者》并不是一部登山电影
首先要说的是,对于人在高海拔环境下是什么生存状态,《攀登者》呈现的过于轻松容易,并且以下几点,明显是借鉴 (或者说仿效) 19年前的好莱坞影片《垂直极限》:
一、登山队员在山上基本不戴墨镜,即使戴着、也是颜色特别浅、无法抵御高海拔强烈紫外线的浅色墨镜:
· 高海拔行军都不戴墨镜,你们不培训雪盲知识么?墨镜这么浅,负责采购的你给我站出来(上图《垂直极限》,下图《攀登者》)
二、割绳子、救同伴的情节:
· 向19年前的「割绳子」镜头致敬 (上图《垂直极限》,下图《攀登者》)
三,每个人在高海拔都是动作麻利、健步如飞,最令人无语的就是方五洲双手拿着冰镐在海拔6000多米快速奔跑、飞跃冰裂缝……宛如剑仙附体。
· 在海拔6000多米,我能跑,我还能飞,我飞啊……飞啊……飞…… (上图《垂直极限》,下图《攀登者》)
这些年,国外拍过不少成功的登山故事片或纪录片,《珠峰:最狂野的梦》、《Free Solo》、《攀登梅鲁峰》等优秀纪录片就不提了,简直不具可比性。
就说2003年的《冰峰168小时》、2015年热播的《绝命海拔》,都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就再没出现过2000年《垂直极限》那些虚假桥段了。 都是登山探险类故事片,能不能仿个新一点儿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