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经济一哥:这座古城为何能繁盛千年?
在诱降太平军八位将领后,1863年,淮军首领李鸿章随即翻脸,将以郜永宽为首的八位降将刺杀斩首,随后,清军对已经弃械投降的2万太平军将士展开了大屠杀,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城,迎来了屠夫李鸿章的血洗清城。
对于李鸿章来说,已经被太平军占领了三年之久的苏州城,满城军民皆不可靠,所以他先是以卑鄙手段诱降太平军,再以残酷手段进行屠杀“洗城”,对于苏州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建城的古城来说,它即将迎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刻。
历经三年劫难,尽管终于“光复”,但苏州,即将从以往明清时代全国经济中心的高光时刻急剧陨落,而1863年李鸿章的诱降屠城,正是苏州城市命运的分水岭。
1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继位后,下令大臣伍子胥建造阖闾城,这也是苏州城市建设的开端,到了开皇9年(公元589年),隋朝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将吴州改名为苏州,这也是苏州得名之始。
此后历经一千多年发展,到了宋代,苏州与杭州更是并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清代中前期,苏州更是发展成为与北京、汉口、佛山齐名的全国四大商业中心城市“天下四聚”之一。
但从1860年被太平军占领后,到1863年淮军屠城,历经三年太平天国之乱后,苏州“已为废址,破瓦颓垣,凄凉满目”,在被清军收复后的第二年,1864年,时人毛永麟在路过苏州时写道:
“(苏州)金阊门外瓦砾盈盈,城中亦鲜完善。虎丘一塔幸存,余皆土阜。”
除了劫后残生的虎丘塔,当时苏州城内几乎皆化为废墟,这个当初被称为“东吴繁剧,首冠江淮”,在曹雪芹(约1715-约1763)的回忆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历史名城和经济中心,从此告别了巅峰时期。
▲1759年,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
展开全文按照海关档案记载,在太平军之乱前,作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和轻工业城市,当时苏州城内共有织机12000多台,但历经动乱后,即使是到太平军已经平定15年后的1878年,苏州的织机数量也只恢复到了1816台,即使是到清朝灭亡前一年的1911年,也只是恢复到了7000多台,作为当时支撑城市发展的核心产业,苏州的棉布业和丝织业,当时在进口商品和国内其他城市工业发展的冲击下,虽然有所恢复,但已经大不如前。
观察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的核心城市发展起初是沿着黄河流域,从西向东沿着长安-洛阳-开封一线迁移,从唐朝后期开始,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以长江流域为主角,从西向东迁移到了扬州-苏州-杭州等地。
另外,中国经济中心从北向南的发展趋势也不断加强,从唐朝中后期到宋元两代,先是滨海的广州和泉州迅速崛起,到了明清两代,在扬州-苏州-杭州等江南城市之外,从北京-汉口-佛山-广州一线的南北经济带也不断崛起定型,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更多通商口岸的开放,这种中国经济中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上海的迅速崛起。
而苏州的相对陨落,其根本原因,正是上海的崛起和取而代之。
21843年上海开埠后,原来局限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棉布、丝绸、茶叶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迅速转移至上海地区,由于更加靠近长三角这个商品产源地和销售地,加上进入海洋时代后天然的港口优势,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外的人口聚集地和资本集中地,并逐渐从单纯的商业中心,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制造业中心。
太平天国之乱时期(1851-1864年),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长三角的大量人口和产业资本纷纷迁移到了上海的租界内避乱,这更加促进了上海的大发展,在太平军之乱初期的1852年,当时上海人口为54万人,但是到了解放前夕的1949年,上海仅城市人口就飙涨到了542万人,人口增长达十倍之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