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戴戟将军文献资料拾遗(上)
戴戟文献资料拾遗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沈喜彭
微信版第213期
摘 要:
戴戟不仅是宣城历史文化名人,还是安徽历史文化名人,甚或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大成老旧期刊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孔夫子旧书网”收录了不少有关戴戟的图文资料或手稿信札,这些文献资料多未被学界重视或采用。本文介绍了作者近年收集到的有关戴戟的若干重要文献资料,并对其中两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资料进行了扼要说明。
关键词:
宣城 旌德 戴戟 淞沪抗战
戴戟(1895-1973),原名戴光祖,字孝悃,祖籍宣城市旌德县。作为“淞沪抗战”十九路军的主要将领之一,戴戟和蔡廷锴、蒋光鼐的名字已同那场悲壮的民族圣战紧紧联系在一起。戴戟不仅是宣城历史文化名人,还是安徽历史文化名人,甚或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1]学术界对于戴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2]但总的说来尚处在初始阶段,既没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也缺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更遑论学术专著。我撰写本篇论文之缘起,一方面是受业师华东师大沈坚教授影响,在帮其查找戴戟资料的过程中有幸接触了一些重要文献,部分内容竟为沈老师所未见,在征得导师应允后,更有尽早将其公之于众之愿望;另一方面是希冀借此拙文抛砖引玉,诚望各界同仁能够重视对安徽历史文化名人戴戟将军的研究工作。
一、戴戟生平简介
戴戟虽被视为淞沪抗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前敌” [3]之重要指挥官,后又长期在皖南与安徽省任职,经历丰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很多事迹反而渐渐湮失无闻。故有必要对戴戟的生平情况作以下说明。
戴戟祖籍宣城旌德兴隆乡大礼村,1895年出生于苏州,父母早逝,15岁时参加学生军,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历任滇、粤军排长、连长、团副、团长等职。1925—1945年,相继担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淞沪警备司令、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安徽省政府委员、民政厅长、国民党中央军委会高参、皖南行署主任、联勤总部东南补给区司令等职。在任职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期间,同蔡廷锴、蒋光鼐一起组织和指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1946年,拒任国民党中训团团员。1948年冬,开始在上海从事民主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民革上海市分部筹委会委员、安徽省体委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主任委员等职。1973年在合肥病逝。[4]
1933年夏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念碑落成典礼上
不难看出,戴戟的一生与安徽省颇有机缘。根据沈坚教授的说法,戴戟在日本人面前自称自己为“皖人”,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5]沈老师系戴戟外孙,工作之余曾撰文追忆过一些有关戴戟的逸闻轶事,他和家人现居住的一栋位于上海广元路的三层楼房正是戴戟将军在上海的旧居,“皖人”之说理当不虚。
二、所见文献资料拾遗
受沈坚教授之影响,笔者三年前即开始关注有关戴戟的相关资料。工作之余,借助于安徽师大图书馆的电子期刊数据库以及旧书网的搜索引擎,我有幸得见下面一些有关戴戟的珍贵文献资料,兹做一简述。
1.《大成老旧期刊数据库》所辑资料
《大成老旧期刊数据库》[6]共辑录6篇有关戴戟的文章,分别是:《戴戟坚辞淞沪警备司令》(《中华周报》,1932年第23期)、《戴戟入闽任调解》(《社会新闻》,1933年第5卷第15期)、《蒋光鼐计骗戴戟》(《社会新闻》,1933年第5卷第20期)、《戴戟逃往香港》(《社会新闻》,1934年第6卷第3期)、《人物小记•戴戟》(闻筝:《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40期)、《为戴戟将军更正》(《人言周刊》,1936年第2卷第48期)。
这6篇文章均写于淞沪抗战结束之后,是研究戴戟辞退淞沪警备司令职务原因及其参与“闽变”情况的重要资料。据有关资料,十九路军撤出上海后,即被强令调往福建“剿共”。其初,戴戟在上海留任淞沪警备司令,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因不满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开始进行联共反蒋活动。1931年初,戴戟以“积劳成疾”为由向“军委会恳辞”,“刻虽指令慰留,但戴氏辞意坚决”,[7]最终成功辞去警备司令[8]职务。1933年7月,戴戟赶赴福州,“入闽任调解”[9],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并参于1933年11月在福州宣告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南京政府相对峙,史称“福建事变”或“闽变”。新政权仅存在53天就被蒋介石派重兵绞杀。戴戟流亡香港,声称自己参与“闽变”系因“被叛逆利用着”,“为了设法脱离虎口,对叛逆亦稍于应付”[10],不久便冒险返回上海。[11]最后两篇传记文章实为姊妹篇,均为闻筝所作,以人物专栏的形式介绍了戴戟的生平。《为戴戟将军更正》一文“因传闻有误,兹经友人仲笙君以许静仁君赠戴序相示,拟请更正如左”,补充说明了戴戟之原籍、先祖之名姓、北坭之役等问题。[12]两篇传记的具体内容请参考下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