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一提到王安石,自然想到“变法”,变法有利有弊。于是一千年来,有人捧他有人踩他,言辞都挺极端,仿佛他若非大奸大恶之辈,便是天下至伟之人。
捧他的,比如北宋黄庭坚,说王安石“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后世老蒋表示“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踩他的,比如南宋朱熹,他说:“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流毒四海……而祸乱极矣。”南宋文人《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认为:“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大致如此:封建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上天,好像他是资本主义先知。
倒是王安石的死对头司马光说了一句还算中肯的话:“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因为执拗,王安石被同时代人戏称“拗相公”。而我们从这份执拗看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很想做实事的人。
拒绝升官,只为多做实事
我们都知道,古人“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当官,当官自然希望升迁。王安石不一样,他多次拒绝升官。
出身于官宦家庭的王安石,16岁随父进京,21岁顺利考取进士,当了个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本来有机会到京城任职,他不去,跑鄞县做了四年知县。
1051年,王安石30岁,任舒州通判,地方官做得顺风顺水。这个时候,宰相文彦博认为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他,王安石拒绝了,理由是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
之后,欧阳修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推辞,理由是祖母年高。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和周敦颐交好,名声越来越大。
在官场而拒绝升官,王安石想干嘛呢?直到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给皇帝递交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
原来,他想要的,是富国强兵,他想做的,是改革变法。过去十几年,他坚持在一线,拒绝到离皇帝更近的地方担任相对务虚的文职,为的是多干实事,也以此深入民众、了解问题。
这份万言书,写得很恳切,但没有得到宋仁宗的采纳。王安石没有机会实践理想,便继续他的地方官工作,继续拒绝朝廷一次次抛给他的升官机会。
最后,朝廷让他以知制诰的官衔纠察京师的刑狱案件,也是干实事的官职,王安石才肯奉命。
王安石是执拗的,遇事据理力争不懂变通,在京任职期间,因意见不合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1063年,42岁的王安石因母亲病逝,他干脆辞官,回江宁守丧。
接下来,进入宋英宗执政时期(1063年-1066年),朝廷继续一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犟脾气的王安石,不愿再与奸邪小人为伍,继续一次次拒绝,给出的理由倒是充足:要服母丧,自己身体也欠佳。
直到宋神宗即位,局势转变。
神宗对王安石仰慕已久,君臣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皇帝认准了王安石,变法富强?走起!
六亲不认,只为推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每一条内容,都是数十年思考的心血,直戳北宋的要害。
然而,每推行一个新法,都等于在朝堂内外拉一遍仇恨,变法派和守旧派的拉锯战,从开始到结束,就没有停过。
而为了变法,王安石不仅强硬地驱逐政敌反对派,对恩师、领导、朋友、亲信也毫不手软。
比如吕公著,对王安石有举荐之恩,两人也是政治盟友,因反对变法,被驱逐。
比如司马光,著名的守旧派,原本和王安石交情不错,三番五次写信劝王安石,王便逐渐和他疏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