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元璋痛斥明英宗,就是脱了马甲,老祖宗也认得你!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是公历纪年法,比如我们今年是公元2019年,一般口语称之为19年,这样一说,大家马上就明白说的是什么时候了。
这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该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
但是这种公元纪年方法,直到公元八世纪以后才被西欧基督教国家所采用,至于传到我们国家,那就更晚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很方便,民国换成公元,只要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如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换成民国,只要公元年数减去1911即可。
这样虽然比以前有些方便了,但还是显得有些啰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这才是现在我们真正使用的年代计算方法。
展开全文但是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又遇到一个问题。在基督诞生之前,早就有了人类活动,对那个年代该如何称呼呢?
有了一个基准,就好办了。在这之前的通通称之为公元前××年就可以了。比如秦朝成立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汉朝成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等等。就在通用的年份面前加一个“前”字,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在使用公元纪年法以前,中国古代是如何纪年的呢?
主要有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这种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也不太好记。
不是专业搞史学研究的,一般人是记不住的。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发明了一种方法,即帝王年号纪年法。以皇帝的始创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了一种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例如汉武帝一朝共有11个年号;而多变的武则天更厉害,在位21年,共使用了18个年号,基本是一年一换,比皇帝换妃子都频繁。
这样的年号让后人记起来也太麻烦了,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期,他来了一个大简化,率先带头,终身只使用一个年号。
由于清朝采用了明制,所以后来也一以贯之的继承了下了来。所以从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这样后人一提年号,就知道对应的是哪个皇帝,比如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称之为洪武帝;明成祖朱棣,一般都叫永乐大帝。
再后来就更简单了。由于满人建立清朝以后,满人的名字字数太多,不好记,所以大家约定俗成的,干脆以皇帝的年号就代表其本人了。
如著名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为康熙;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为乾隆。现在我们一提起来就是康熙、乾隆,对历史没有深入研究的,一般人还倒说不出他们的本名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省得那么啰嗦,人为制造无端的繁琐。
但事情总有个例外,明朝就出了一位皇帝,他的年号就是两个。
他为何这么特立独行,而另搞一套呢?其实,他也不想做破坏分子,只是一种无奈之举,这里头有一个难以启齿的故事在里头。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他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
离任以后,隔了几年又上位了,厉害吧?
他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定鼎中原,建立明朝以后,建都南京。
到了明成祖时期,他坚持要迁都北京,说得很冠冕堂皇:“天子守国门。”
明朝推翻元朝,把他们赶到漠北以后,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朱棣的目的,就是要求皇帝在北京坐镇,守卫国门,以防止他们的入侵。
在瓦剌和鞑靼之间,他们也闹不到一起去,互相内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