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陆机在罹难之际,曾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后人将此与秦相李斯“上蔡之犬”的故事对举,故有“上蔡之犬,不戒于前;华亭鹤唳,方悔于后”的感慨。
剧名起范儿的剧集,不可胜数。但大多数的范儿,也就止于剧名了:徒有一席华丽的袍子,内里却不是个匹配的妙人。而《鹤唳华亭》让人惊艳的地方恰恰相反:无一处不考究的台词,无一处无出处的典章,反倒让剧名成了最“浅显易懂”的部分。
故事的禅机,始于太子萧定权被晨钟惊醒的一刹。老僧问他是否做了噩梦?萧定权说不是噩梦,而是思梦。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周礼》提到的“六梦”:“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郑玄注解“思梦”为“觉时所思念之而梦”,而萧定权的解释正是想起了过去的事。仅“思梦”与“噩梦”之别,就暗藏了《周礼》原文和郑玄的注疏。正所谓:千不怕,万不怕,就怕作者有文化。
展开全文优酷独播的《鹤唳华亭》由杨文军执导,罗晋、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苗圃、金瀚、郑业成、邱心志等领衔主演,王劲松、郝蕾、刘德凯、王媛可、王瑞子特别主演。
针对《鹤唳华亭》的“古典美”,观众在“我可以”的呼声之外,另添了“我要学”的自励。习惯了沙雕古偶,再来追《鹤唳华亭》,不得不说是审美消费的一次更新迭代。
熬夜呢,要说“做急就章”。审问呢,要说“鞫谳”。考生呢,要说“贡生”。这些古代词汇的还原,构建了《鹤唳华亭》令人痴迷的历史真实感,也将人物的合理性稳稳地安放在文史典籍之上。搭配烧脑剧情,易中天老师都没这么上头啊!
当戏剧张力,有了文化之基和礼仪之美,便是戏剧的最高级形态;而当文史故事,有了戏剧魅力和反转设计,那便是传统文化最佳的现代生存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鹤唳华亭》既是“古典剧”,也是“文化课”。
太子vlog,烧脑暖心
皇帝好当,太子难做,说的正是“公司二把手”的风光和尴尬。《鹤唳华亭》用“全职太子”萧定权的一天,既呈现了烧脑反转的情节,又烘托了君子仁德的人性之美。
烧脑反转,全都依托于详实考究的细节。晨昏定省沐浴换服,巨细无遗的情节展现,构筑了角色的可信度。从宫人吴氏被安排搅局,到张内人给太子梳发“断簪”示警,再到冠礼突变张内人坠楼,最后第二日朝堂上太子将真相和盘托出。所有的事件和线索,被巧妙“安插”在了以冠礼为“节点”的前后12个时辰。
不得不说,《鹤唳华亭》的巧妙在于:每到一方快要全胜时,剧情就会反转,如同太极循环往复。
太子几番受冤,但他并没把事情“做绝”。而是在齐王要被押去宗正寺时,将他留了下来,用君臣之礼申斥。其结果是,既打压了齐王的气焰,也全了皇帝的父子之情。阴阳复归平衡,太极的黑白回到均势。看起来“很不解气”,但细想是最好的结果。
从“冠礼之难”到“春闱泄题”,每个单元都展现了剧集强大的叙事能力。部分疑点,还将观众的胃口吊足,放在后面尽解。比如太子知道“张内人是吴氏母亲”这一关键线索,是靠顾逢恩问出来的。卷轴是伪造,吴氏已不能开口说话,则是通过皇帝告诉齐王的。
这种古装与推理的类型结合,让观剧体验够精、够新、够奇。谜眼的设置匠心独具,张内人为报答皇后的恩德,咬舌前暗示卷轴所藏之处。而这条线索,又是由太子的两段回忆拼凑而成。温情的回忆和紧张的悬疑交织,在结尾处留有无尽余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