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了皇帝有谥号,其实官员同样可以有谥号。例如在唐朝以后,文人当官都想得到“文正”这样一个谥号。不过作为皇帝来说,谥号不能轻易加封,历史上获得“文正”的文官也是屈指可数。从古代的谥法来看,“文”并没有规定要和哪个字配合,不同朝代文人最高等级的谥号叫法也会不同。从宋朝开始,凡是得到“文正”的人,他的官场生涯可以说是已经圆满了。所以才会成为文官一生的终极目标。
1516年7月20日,明朝名臣李东阳步入人生的最后时光。
就在这时候,他获悉皇帝将赐给他“文正”的谥号,顿时喜极而泣。李东阳在朝廷里做官50年,入内阁主政18年,位极人臣,历经三朝而不倒,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他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失态,是因为“文正”的谥号,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皇帝轻易不会将这个谥号赐予给大臣。
事实上,李东阳也是明朝开国150年来,第一位被赐予“文正”谥号的大臣。在他之后100多年,被赐予“文正”谥号的大臣只有谢迁一位。如果加上被追加“文正”谥号的方孝孺和倪元璐,总共也只有4位,真正的屈指可数。
清朝时期,得到“文正”谥号的大臣有所增加,在近300年时间里,朝廷总共发出了8个“文正”谥号,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这里面,除了曾国藩外,其余大部分人都有担任“帝师”的经历,多少沾了皇帝的光。
然而,“文正”谥号并非古代大臣的最高等级谥号。唐宋时期,还有比“文正”等级更高、更加珍稀的谥号,那就是单字“文”。
“文”字谥号为什么等级很高呢?王莽《训谥》中说:“经天纬地曰文。”能够“经天纬地”的人,不是皇帝就是王侯,一般大臣根本就没有资格得到这个谥号。所以,从西汉以来,一直到宋朝,近1500年时间里,总共只有5个大臣,得到了“文”字谥号。
他们分别是唐朝韩愈、白居易,宋朝杨亿、王安石、朱熹。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大诗人,因提倡古文运动,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在文人之中,他的官也算做得比较大了。不过,韩愈一张嘴巴很“讨嫌”,喜欢在朝廷里“乱说话”,多次被贬斥到外地。韩愈不吸取教训,在51岁高龄还上了一道《论佛骨表》,引得龙颜大怒,差点连脑袋都掉了。824年,韩愈病逝,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因此,人们尊称他为“韩文公”。
白居易是韩愈同时代的人,比韩愈小4岁。当韩愈和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时,白居易也没闲着,与元稹发起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也是进士出身,官也做得不小,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他们同在京城为官时,应该有过来往,不然就不会将对方写进诗歌里。不过,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更大,直追李白、杜甫。846年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朝廷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杨亿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18岁就考中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杨亿为人正直,风骨铮铮。这样的人,在朝廷里面的日子总是过得很艰难。但杨亿不以为然,依然扼守做官的底线。当时,宋真宗喜欢搞祀神求仙这一套,还搞过封禅泰山的把戏。杨亿多次表示反对,得罪了宋真宗。不过,1020年,杨亿因病去世后,宋真宗还是送了一个“文”字谥号给他。看来,有的皇帝肚子里也能撑船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