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要塞诞生以后,各个国家的工程设计师便开始一直围绕这攻城以及防守展开了竞争。直到19世纪,随着新式火炮的诞生,要塞也开始不断进行加固。但当火炮开始大估摸进行应用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觉得要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不过以机械化为核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有要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比如说今天要说到的塞瓦斯托波尔海军要塞。在卫国战争初期被德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那么它是如何被德军如此重视的呢?
一、要塞的前世今生要塞一词始现于16世纪初,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经过特别加固的堡垒,通常复合在大城堡里面。要塞功能主要是起到防御作用,由城堡所属军民执行防守任务。如果外城遭外敌攻陷,防卫者可以撒退到要塞中作最后的防御。
在许多著名的城堡案例中,这种复合性的建筑是先从堡垒建起,原本便是防御工事。随着时间推进,建筑区域会向逐渐向四周扩建,兴建起包括军营,铁匠铺,医院,民宿,外城墙和箭塔等设施,以此逐渐形成要塞的外围防线。
在往昔的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兵力较小,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拥有强大守军的要塞可以阻遏敌人全军的进攻。敌人担心要塞驻军在自己后方行动,不敢迂回深入,只好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展开艰苦而持久的围城战。所以,有时战争从始至终无非是在争夺几个要塞。
而火炮的发展对要塞的构筑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火炮不仅摧毁了要塞也创造了要塞。实际上从火炮问世时起,要塞的历史实际上就变成了它同炮兵斗争的历史或者说是最强之盾与最强之矛的斗争也不为过。
由于线膛炮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炮的性能,敌人很容易就可以将整个要塞置于火炮的射程之内。于是军事工程师开始探索新的出路,他们很快便找到办法,建造了所谓的复合堡垒式要塞,也就是在现存的要塞外围建造一圈堡垒群,这些独立的防卫点配置着火炮和守军,延伸到要塞围墙外数公里外的地方。
于是在要塞周围便形成了新的防御圈——堡垒群以自己的火力使敌人无法接近,从而保证了要塞核心免遭敌军炮火攻击。然而,线膛炮日益完善,堡垒群构成的防御圈的弊端最终还是暴露出来了,即要塞中心又陷入火炮的威胁。
只有将要塞的防御阵地继续向前配置,使敌人的进攻起始位置进一步远离要塞核心区域,除此之外别无他策。于是军事工程师们在第一道堡垒圈的外围又配置了向外延伸出数公里的第二道堡垒圈。不过工程师们也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火炮的射程仍会不断的提升,上述弊端不可避免地会再度暴露出来。
这时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它决定了要塞的最终命运。
二、要塞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数百万人组成的庞大军队登上了军事历史舞台。随着这一支支庞大的军队的出现,要塞的战略作用已化为乌有。对于数百万之众的进攻军队来说,要塞已不成其为重大障碍。入侵一个地方的敌军可以毫无顾忌绕过要塞,顺便分出一小部分兵力来将要塞封锁起来,而毫不延迟自己的进攻。
相反,要塞已不利于防御一方,在要塞中配置守军的需要迫使要塞的防御部队无法参加前线关键地段的机动作战,造成了防守方兵力上不必要的分散。加上此时炮火的威力已变得难以估量的强大,而且出现了飞机之类有力的新式武器。倘若注意到上述情况,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塞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比利时和法国一些最具威力最现代化的要塞,如列日要塞,纳结尔要塞和英别什要塞,都未能达成战略目标,更有甚者在几天之内便相继沦陷。
此时俄国的布列斯特要塞正在紧张地构筑第二道防线,从西部战线的战斗中吸取了教训使得俄军统帅部认识到改造要塞并不能挽救要塞的命运。布列斯特要塞的各项工程停了下来,守军和几乎全部火炮均被调往前线。要塞里面只留下一些仓库,要塞本身变成了为前线组建预备师的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