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奇闻818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
在太宗末年,发动了征辽(高句丽)之役,当时的农民薛仁贵拜见了将军张士贵,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征战生涯。
如果薛仁贵只是应募从军,那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士卒。然而,在此次伐辽之役的安市城之战前后,却成就了薛仁贵的威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成为了薛仁贵的“主场”。
郎将刘君邛为高句丽军所围,身陷困境,薛仁贵疾驰救援,“跃马径前,手斩贼将”,震慑敌军,由此崭露头角;在围攻高句丽重镇的安市城战场上,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主力来援安市城守军。薛仁贵抓住了这个立下奇功的机会,“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为唐军在城下所取得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果然,太宗对这个“奇装异服”的士兵极为好奇,特予召见擢升,甚至在班师后还对他:“
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这不单单是一个笼络人心的客套话,更代表了太宗对于薛仁贵的赏识。
太宗末年至高宗初年,薛仁贵奉命在宫中宿卫。永徽五年(654年),又一个机会到来了。当时高宗李治正居于万年宫,夜间,突然有洪水冲击玄武门,万年宫虽未遭殃,但洪水抵达只是时间问题。宫中卫士见水势汹涌,纷纷散逃,唯有薛仁贵登门大呼,提醒了高宗等人,使其得以及时登高,免于遭祸。事后,高宗特意遣使向薛仁贵致谢,而
这次的“救命之恩”,在后来也对薛仁贵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在“救水”事件后,薛仁贵逐渐开始参与军政,并领兵出击,如:苏定方出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时,薛仁贵建议拉拢泥熟部助力;显庆二年,协助程名振执行骚扰高句丽的策略,在贵端城高句丽军;显庆三年,与梁建方、契苾何力在横山大战高丽大将温沙门。在此次战斗中,薛仁贵仍是单骑冲阵,所经之处,射杀诸多敌军,又生擒敌军的神射手,大显神威;显庆三年,与辛文陵在黑山击破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等人,押往洛阳献俘。
薛仁贵屡战屡捷,勇猛过人,愈发受到高宗重用。
在破契丹后不久,薛仁贵受命出击九姓铁勒。临行前,以精湛射术令高宗惊服。关于之后发生的事情,史书记载简略,如《旧唐书·薛仁贵传》载:
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我个人不是很理解,在中古的唐代为何还有这类对阵决定胜负的事件。当然,士气大丧,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兆头,何况是对于崇尚武力且风俗较淳朴的北方游牧民族。于是乎,薛仁贵的胜利似乎也没有那么的不可思议了。类似的勇将,在唐朝中期也出现过,如李嗣业 ,如马璘,如白孝德,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不过,在此役中薛仁贵坑杀降虏的行为极其残忍,尽管其考虑“为后患”有一定道理。
总的来说,薛仁贵在破铁勒一役中的表现可谓是名震天下,不论是时人或是后人都为他三箭定天山的神举倾倒。唐人王棨在《三箭定天山赋》(《全唐诗》卷770)中赞道:
“弓一弯而天山未定,箭三发而铁勒知归。”
便可作为明证。
伐铁勒之役,称得上是薛仁贵的成名之战,而第二次成就他的战役,则是灭高句丽之役。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薛仁贵此前曾作为程名振的副将进攻高句丽,取得小胜。而此举,便是太宗末期、高宗时期对高句丽执行的有效策略。在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后,其诸子争权,其中被驱逐的长子泉男生便归附唐朝,请求帮助。高宗抓住了这个旗帜,派将军庞同善、高侃等率军迎接泉男生,薛仁贵则作为后援。不久后,老臣李勣正式统军出征高句丽。此后,庞同善在新城被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亲领精兵援救;庞同善等败于金山,薛仁贵再次领军横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余级,乘胜攻陷高句丽三城。次年,薛仁贵以三千兵力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连降扶余川四十余城。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陷平壤,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以镇之。薛仁贵出任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率兵二万留守平壤。
虽是武将,但薛仁贵“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高句丽士民。以此来看,薛仁贵也可称作
文武兼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