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意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大明朝我们就会想到那句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刚明的最好诠释。其实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既悲壮又无奈。之所以会出现天子守国门这个情况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众所周知是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朱棣将大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这是朱棣的主动之举。其实原因很简单,朱棣是个造反的亲王,北京就是他的根据地,他的一切都在北京。而当时的首都南京是他造反成功后从子侄子手里抢来的,抢来的东西总是让人没有太大的安全感。
朱棣待在南京他每天都得提心吊胆,生怕朱允炆的死党起来反叛,好不容易夺来的皇位得而复失,只有他的第二故乡北京才会给他带来安全感。所以自从他登基称帝后,朱棣就开始积极经营北京,为最终的迁都做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和北京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已经习惯北方生活的朱棣乍然来到了江南水乡的南京,在生活上很不习惯。其实这种情况到现在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北方的朋友来到江南,很不习惯,尤其是江南冬天那种湿冷气候。
而且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也很大,北方的饮食,受元朝的影响以牛羊肉为主,而在江南水乡的南京,则会有很多的鱼虾,朱棣对于南方的饮食可能会很不习惯。所以朱棣非常渴望能够回到北京生活。
另外一方面,大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在草原上苟延残喘的残元势力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如果首都仍然建在南京的话,北方的两大强势亲王朱棣和宁王朱权都已经南下,那么大明朝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将变得相当薄弱,这种局面对于大明朝北方的国土安全将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一个战略家,朱棣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同时他又不愿意在北方重新建立一个亲藩,实力太弱,不能起到拱卫北方的作用,实力太强,岂不是又一个朱棣?所以朱棣决定索性自己去守卫国门,弥补不足。
还有一点那就是历史上在南京建立的各个政权基本上都是割据政权,从三国的东吴,到后来的东晋,以及后世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王朝,基本都是短命王朝。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京的各方面条件实在太好,容易让君主以及各位大臣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考虑过,但是由于种种问题的掣肘没有付诸实施。如今朱元璋未竟之事业由他的儿子朱棣完成了。
在朱棣的这个时代,那明朝的国力正处于高位,别说残元政权来攻打大明,大明朝不出塞痛揍一顿蒙古人,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可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天子守国门,本上没有太大的危险。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大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下,北京城多次遭到满清骑兵的威胁。到了崇祯帝时期,北京城甚至还被李自成攻破了。可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明朝的崇祯皇帝依然没有选择离开北京,其实崇祯也很矛盾,他也怕死,但是他不能离开北京城。
因为他面临很大的阻力,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了刚刚建立时的活力,各个阶层已经相当固化,各个利益阶级都已经盘根错节。让他们放弃北京,这就意味着他们得放弃很大的利益,这是这些短视的守财奴们最不能接受的,北京城破,无非就是换易朝天子。
他们积极出去投降,自己再放点血贿赂一下当朝新贵们,非但可保性命无虞,而且依然能够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所以当崇祯帝试探性的提出要南迁的时候,看到了这批人义正言辞的回绝,而崇祯皇帝恰恰是一个特别好名的人,见事不可为,他只能坐困愁城,最终吊死在煤山,万一脖子树上。所以崇祯的天子守国门是被迫的,因为他走不了。
那些阻挠崇祯的贵族们也没有一个好下场,李自成进城后,大肆搜刮他们的财富,稍微有些迟疑的,大顺军的老爷们可不像崇祯皇帝那么好说话,他们会用手中的砍刀来以后这些财主们的全家老小。
经过李自成的大搜刮之后,这批不顾国家安危的蛀虫,几乎个个都变成了穷瘪三,也算是变相的为崇祯皇帝报了仇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