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光爱其舒适之釉质、素净之气势,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美著称于世。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因为瓷釉内含分歧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分歧的单一光彩,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固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水平上倒是对“美到极致是天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不外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大段时间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质用,多和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距离,具有较高收藏价格的单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成长的时期。稀奇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通,釉色纯净、明快,部门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彩无比。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比拟,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成品中的“人人闺秀”。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红釉
胭脂红釉盘,清雍正,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个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摆布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因为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因为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别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其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少少数为表里均施胭脂红釉。
清雍正胭脂水釉小碗
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美丽。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衬托下,更显娇丽。此碗建造过程是先烧出细腻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式将釉浆平均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罕见的色釉品种之一。胭脂水釉首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细腻,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鲜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清雍正霁红釉胆式瓶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瓶直口,颀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光彩纯净。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胆式瓶属于陈列用瓷,一样用于插花。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其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宋代有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萧条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
清雍正淡粉釉瓶
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径2.2cm,足径6.7cm。瓶口内敛,口形如蒜头,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淡粉色釉,属低温金红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胎质雪白细润,造型秀美,釉色平均纯净,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红釉瓷器为雍正时创烧,在官窑传世品中亦很罕有。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窑成品,为传世之珍。
清雍正淡黄釉瓶
黄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