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蠡有关的传说有很多,他是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白手起家,最后发家致富的商人,还被后人称为“商圣”。当时范蠡辅佐勾践复国,以他的功绩来说,肯定能某得一个不小的官职,为什么范蠡有官不当却跑去经商呢?范蠡这套急流勇退的操作也是让人有些看不懂。不过可能范蠡的这个选择才是真正的智慧,历史上多少宰相只求一个善终,结果都不能如愿,范蠡成为一方富翁“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实在令人佩服。
年轻时看远公元前526年,在春秋战国的楚国宛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名叫范蠡。出生没多久,范蠡的父母就相继离世,他由哥哥和嫂子抚养成人。
虽然青年时期的范蠡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但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常常佯装痴狂,独来独往,被乡人称为“疯子”。范蠡特立独行的名号很快传到了县令文种的耳朵里,于是他诚心相邀,以礼相待,打动了范蠡,两个人相谈甚欢,相恨见晚。
范蠡最初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目标是吴国,他很早就预测到位于东南的吴、越两国将有强盛崛起之势,但吴国已有孙武和伍子胥两位能人,便改变主意和文种一起去了越国。
越国一位叫石买的大臣妒贤嫉能,向越王进谏:“一个拿自己的美色到处招摇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一个拿自己的知识到处宣扬的文人也不可靠。”越王于是没有重用范蠡,而是命范蠡对越国各地进行考察,熟悉国情,了解民意。
范蠡的离开其实也不是真的离开,只是为他以后辅佐国君积聚力量。
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在文种的努力下,范蠡重回诸暨,而勾践也很赏识范蠡的才华,先是起用范蠡做大夫,后又任命他为上将军。
从范蠡的种种举动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灵魂的人。他不按常理出牌,在所有人看来,吴国似乎是越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对手,他却选择了处于劣势的越国,也说明他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人生。
或许年轻的时候,很低的天空让我们不能展翅翱翔,但我们也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纵然身处泥泞,也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样就能在一次次飞翔中不断打牢自己的根基。
中年时看透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与吴军决战,被围困后,勾践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一是死战,二是请降。在当时,把危机变成转机,只有范蠡能做到。
在第一次求和失败后,范蠡提议可以行贿伯嚭,因为吴国伍子胥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臣,而太宰伯嚭贪财好色,把他作为突破口,或许能寻求最后一线生机。
会稽之围解开后,他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难关,勾践要入吴为奴,侍奉夫差。在入吴为奴的日子里,范蠡三施苦肉计,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勾践尝夫差的粪便这一出。
吴王夫差久卧病榻,一直没见好,勾践担心吴王病死,自己会性命不保。于是范蠡给勾践出主意:大王你不妨去尝吴王的大便,以表忠心,因为我已经推算过了,他的病能够痊愈。于是第二天,勾践果真按照范蠡说的去做。这让吴王夫差很感动,没多久,吴王的病痊愈,特地大宴宾客,而此时的越王主仆由奴隶摇身一变成了吴王的座上宾。不久,他们苦尽甘来,得以回国。
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时刻不忘为奴之耻,屡次想攻打吴国,但都被范蠡以时机不成熟进行劝阻。之后趁吴国虚弱,越王终于发动了战争,把吴王围在了姑苏山上,面对吴王的讲和,勾践几欲和解,却被范蠡拦下。他对勾践说:“如今越国灭吴,是命运给的机会,难道您真的忘了会稽山之辱了吗?”经此一役,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勾践也实现了自己一代霸主的梦想。
此时的范蠡在越国已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他深知“福之祸所兮”的道理,当权力达到顶峰时,只有及早抽身,才能避免灾祸。临行前,他给好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大意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离开越国。比较看重功名的文种想着这些年自己为越国所做的贡献,料想越王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结果被越王逼迫自杀。范蠡则由一个放荡不羁的名士变成谋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