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水太凉的典故,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我们知道,明朝末年的时候,很多明朝旧臣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了以身殉国,有的选择投降清朝,而钱谦益就是投降清朝中的那一个。不过在他投降之前,却发生了一件“水太凉”的事件,而这件事还与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有关系。究竟事情是怎样的,历史上钱谦益真的是因为水太凉而投降清朝吗?
1.钱谦益简介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钱谦益水太凉典故“水太凉”这三个字几乎成为钱谦益的标签了。
据说,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柳如是力劝钱谦益以身殉国,钱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水,说“水太凉”,终究没有投湖。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士林领袖苟且偷生,而青楼女子从容殉节,很有戏剧色彩。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得以在后世广为流传。故事的史源应该是出自清人葛昌楣的《蘼芜纪闻》——
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乙酉王师东下”指1645年清军进逼南京,“宗伯”就是钱谦益。葛昌楣是1886年出生的,距弘光元年,为231年。那么他从哪里得知这个事的呢?葛昌楣引自《扫轨闲谈》。《扫轨闲谈》的作者是江熙,可惜没有查到此人生平。
查不到原始作者的信息没关系,可以分析文本。陈寅恪在《柳如是别转》中的分析一语中的:“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白下属于南京市秦淮区,常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从白下到常熟有500余里路,就是现在坐大巴都要半天,放在明末,坐马车的话,怎么说也得五六天。
而钱谦益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官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太保,到五月清兵攻陷南京,期间两个月,他一直呆在南京城内。时间地点明显对不上。
可见,“水太凉”是齐东野语,不过,钱谦益迎降清军确是事实。钱后来亦自悔晚节,与抗清志士多有联络。人心惟危。
经民国大师陈寅恪考证,所著《柳如是别传》而言“水太凉”不过清人耳语把戏,非乃正史。而“头皮痒”亦然戏剧夸张,博君一笑。但历史上的钱谦益的的确确无甚忠国之风骨,率众而降,不做一兵一卒之抵抗。
如若他只是个乱世书生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是个以礼节为居正的大官,还是个“忠义作骨,国节当命”的东林党,这平日满嘴大道理,到了关头,好家伙,道义扔两旁。领着满朝文武,丢了父母衣冠,跪。
钱老头不满于此,还献媚满清帮着一封封书信招降义士去了。“北兵乃三代之师,王者风范”,字字读来,顿觉恶心。为满清出谋献计,鞠躬尽瘁,那把老骨头庙堂江湖两路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间之戏说也是脱胎历史事实,钱谦益如若忠君殉国,又哪来这出笑谈?
尽管如何,其小妾柳如是一介女流反倒有气节脊梁,这朝堂为官,殿壁食禄的钱谦益不如个烟花地的风尘女子,仁义跟着头发一起掉了?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