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碧血剑》和《鹿鼎记》的剧情一脉相承,《碧血剑》中的阿九、何铁手、归辛树等人,在《鹿鼎记》中也出场了。《碧血剑》说的是明末崇祯年间的故事,而《鹿鼎记》说的是清初康熙年间的故事。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传说:金庸小说中存在着武学退化的规律,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越晚,武林总体的武学境界越低。但是却有读者认为,《鹿鼎记》中的武功境界比《碧血剑》要高一些。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鹿鼎记》的武学境界真的比《碧血剑》高吗?金庸小说的“武学退化论”真的成立吗?且听梦露居士仔细分析。
《碧血剑》里基本都是正常的武功招式,然而《鹿鼎记》中却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奇幻功夫。比如化骨绵掌,中掌后当时没事,过一段时间却骨骼寸断而死。凝血神抓也是当时没事,一段时间后却全身血液凝结。
其实这种有延迟效果的武功《碧血剑》中也有,比如洪胜海攻击袁承志,结果被袁承志以内力反击回来,受了内伤。他胸前有铜钱大小一个红块,摸上去毫无知觉,三个月之后,麻木之处慢慢扩大,等到胸口心间发麻,那就是他的死期到了。但是这种效果和“化骨绵掌”、“凝血神抓”无法相提并论,显然是《鹿鼎记》更胜一筹。
在《鹿鼎记》中,九难对内力的操纵,已经到了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她将火折轻轻向上一掷,左手衣袖挥出,那火折为袖风所送,缓缓飞向蜡烛,便如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空中拿住一般,逐一点燃了四支蜡烛。然后九难衣袖向里一招,一股吸力将火折吸了回来。《碧血剑》中的武功一味刚猛,缺少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武功。
《碧血剑》中,袁承志还需要靠金蛇剑这种奇门兵器克敌制胜。而在《鹿鼎记》中,高手已经不屑于用剑了。
其实,金庸小说中的“武学退化论”纯属巧合。真正的规律应该是:金庸小说的写作年代越靠后,金庸越放飞想象力,武功水平也越高。
金庸的想象力在《天龙八部》中达到顶峰,被人批评为魔幻。金庸因此反思自己,并收敛了想象力,因此武功水平开始回落,但还是强于早期。
梦露居士把金庸十四部小说按写作年代排列起来,大家看看是否符合这个规律:
《书剑恩仇录》1955年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神雕侠侣》1959年—1961年
《飞狐外传》1960年—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连城诀》1963年,又名《素心剑》
《天龙八部》1963年—1966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1972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碧血剑》是金庸第二部小说,此时金庸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描写武打场面总是详细描述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因此《碧血剑》中的武功,总是逃不出现实武功的窠臼,无非是力量更大一些,速度更快一些等等。
《鹿鼎记》则是金庸的封笔之作,金庸此时已是武侠界的大宗师,在《天龙八部》的奇谲诡异之后复归平淡。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已经比《碧血剑》时期高了两个层次。
所以《鹿鼎记》中的武功看似平平淡淡,却能在不经意间显出了金庸的想象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