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大唐是如何在八年之间迅速崛起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广穷奢极欲,已经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死多少人的问题。
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巡雁北、踏祁连山,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帝国大项目。
三征高丽、百万人送死,让刚刚统一的大隋再次跌落到了分裂的谷底。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他第三次下江南,自暴自弃地赖在扬州不走了。
杨广不愿再踏足那个寄托统一梦想的关中。所以,不是天下放弃了大隋,而是大隋放弃了天下。
起义军风起云涌、军阀趁势割据,大隋之后即将迎来又一个分裂乱世。而至于这个分裂乱世,会持续多久,我们真得无法猜测了。
但是,仅仅八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帝国就重新立了起来,它的名字叫大唐。
01.洛阳:魂牵梦绕多少豪杰
杨广第二次征高丽的时候,负责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造反了。出自关陇豪门的李密,也从关中赶到杨玄感处,跟他一起造反。
至于为什么造反,就是因为杨广的各种折腾,让关陇集团彻底丧失了信心。这伙人就是想换个皇帝,你杨广生命不息、折腾不止,那就换掉你。
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带着军队,迎着回防的杨广、正面刚,灭了皇帝杨广就能接手大隋。
中策是占定关中,拿下大隋的政治中心,然后以关中制中原、霸天下。
下策是占据洛阳,因为洛阳离黎阳最近,先割据一片土地再说,然后观天下形势再做打算。
上中下三策,虽然是从冒险到保守的排列,但李密的真正意图就是上策和中策,因为这是取天下之策。
但是,杨玄感却选择了下策,就是要先占据洛阳再说。杨玄感的起义军,顿兵洛阳坚城之下,起义也就坚持了两个月,就被杨广扑灭了。
国内矛盾已经如此尖锐,但是杨广还是执迷不悟,继续不管不顾地发动了第三次征高丽。大隋就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分裂,普天之下要么是陈胜吴广、要么是董卓曹操。
李密在杨玄感兵败后,跑到了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取得了瓦岗起义军的支持,再次继续造反隋朝的大事业。
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寨起义军迅速壮大,成为隋末乱世的一股日益做大的造反力量。这个时候,摆在李密面前的同样是上中下三策,要么迎着涿郡的杨广打、要么割据关中、要么占据洛阳。
但是,李密仍旧选择下策,就是占据洛阳。他比杨玄感成功,在洛阳实现了割据。然而,他却没有机会再问鼎关中,而不能问鼎关中,也就没有机会统一天下了。
为什么李密和杨玄感都会选择下策?
原因就是起义军不是正规军,虽然有杰出的领袖,却没有坚强的领导集团。这伙人的目光就是洛阳,因为这里是家乡,异地作战不会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纵有谋天下的攻略,却没执行攻略的力量。
02.山西:大唐来自山西
天下汹汹已经不可逆转。
到了这个时候,大隋山西留守李渊,终于按捺不住了,在公元617年7月誓师起义。
山西是一片高地,向东扫荡河北、向南威势洛阳、向西略取关中,而取天下之策就是取关中。
所以,同样出身关陇豪族的李渊,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兵向关中。李渊大军沿着汾河谷底、杀向了黄河蒲坂渡口。
李渊要攻略关中,同样不容易。
山西北部:突厥可汗虎视眈眈,马邑刘武周(已投靠突厥)跃跃欲试。
李渊的策略是交易:答应突厥人只要大隋的土地、不要大隋的财富,而大隋的财富全给突厥可汗。
山西南部:李密的洛阳势力,瓦岗起义军已经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军事存在。
李渊的策略是称臣:尊李密为起义盟主,山西起兵就是为了响应李密造反的大事业。
扣关之路:霍邑(今山西霍州)由隋将宋老生把守、河东(今山西永济)由隋将屈突通把守。
外部形势,李渊可以把战争矛盾转化为关系攻略,但是扣关之路就只能是不可调和的战争矛盾了,所以李渊就必须采取战争手段。
隋将宋老生不是据险固守而是主动出击,被势头正猛的李渊大军击溃,战争手段是打野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