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万兵马是假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代的“十万兵马”往往是个虚词。理论上是指含骑兵在内的10万作战部队。但是真的要达到作战部队10万人数的规模,实际上总人数要达到20万加,甚至还不止。
古代中原王朝的作战部队,简单来讲至少得分为轻、重步兵;轻、重骑兵;辎重器械部队等等。这些就需要除了大量的士兵外,还需要大量的辅兵以及民夫。
从项羽开始,骑兵部队一个骑兵的标配就是2匹战马;轻骑兵至少2匹,重骑兵至少3匹。不然项羽3万兵马星夜解彭城之围,可以大破刘邦60万诸侯联军?
不过很多人说刘邦60万大军是虚数。这还真倒未必。历史上有一种部队,人数总是能滚雪球动不动滚到几十上百万,那就是“流民军队”。论战斗力,一触即溃。但是由于拖家带口,老幼不分,所以规模那是真吓人。
三国的时候,曹操就收留了百万黄巾军青州流民,给他们土地、种子。从中挑选了7万人马组建了赫赫有名的“青州军”,那战斗力“杠杠”的,走哪都像螃蟹。曹操死后,青州军要回家,曹丕都不敢拦。
说回骑兵,骑兵除了可以实现闪电战外,最大的优势就是后勤费人力少。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铁骑标配是一个骑兵4匹马,3匹战马,1匹驼马。实现了后勤分解至个人解决。
即便到了明末,八旗骑兵、关宁铁骑,也都是标配一人三马。
但是马匹可是重要战略物资,看似后勤不费人力了,却超级费钱。所以即便到了17世纪,顶尖的骑兵部队规模一直都上不去。
八旗骑兵实际上一直保持在6万以内,一次可以集中起来的不会超过2万;而关宁铁骑更是从来没超过5000人数。其实即便曾经征服过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总数也就在10万。
无论是演义小说里,还是真实案例里,冷兵器时代,那些号称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最终的经典案例都是“以少胜多”。
这原因就在于无论是真的还是吹牛的,真正能够组织起来的有效战斗力的极限值就那么几万人。对方人越多,劣势越明显。只要集中精锐,破其一点,或烧掉粮草,引起对方溃乱,你就赢了。
无论是北宋“五路伐夏”,还是明军“四路讨伐后金”,都是几路合围,最后对方都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都被分而击之。
为什么中原王朝一而再地犯这种分兵的错误。骂他们不会打仗是错的,说白了还不是因为给养的问题。分兵可以减轻后勤给养的压力,由各地分别解决。
所以打仗最终打的是后勤,打的是国力。十万兵马的本质和春秋时的“千乘之国”是一个意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