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障碍,是以,秦国多次竭尽全力地对赵国进行军事袭击,规模最大的就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邯郸之战,赵国军民合力攻敌,共赴国难,最终使赵国的首都邯郸得以留存。然则,两场大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秦灭赵国已经是指日可待。
公元前229年,秦国上将王翦奉秦王嬴政之命又一次攻击赵都城城邯郸,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俘虏了赵国最后一位国君赵迁。赵王迁的太子嘉逃到代地称王,七年之后(前222)也被秦军所俘,赵国彻底消亡。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消亡,历经了一百七十余年,它曾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等接壤之地缔造了绚烂的汗青和光耀的文化。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造使赵国竖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马队军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唯独赵国是最能打也是打得最为惨烈的国度。然则汗青沒有选择赵国,这除了汗青的必然性之外,存在哪些身分呢?
第一,用人失误。
赵国人才济济,远非他国可比。然则,赵国的国君从赵孝成王起头,重用的人多是公族贵戚。好比长平之战,这是决意赵国生死生死的大决战,然而,在这场生死大决战之前,赵孝成王找谁经营?一个是平阳君赵豹(赵惠文王的舅父),一个是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满是公族贵戚。廉颇等一批名将,蔺相如等一批名臣,全不在决议人之列。
赵豹主张不要上党郡,赵胜主张领受上党郡。固然两人主张分歧,然则,他俩都沒有意识到接管上党郡将激发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生死大决战。这两位介入决议的人都沒有把大决战这一点给赵孝成王讲清楚:赵孝成王既想要地,又无充裕思惟预备要打硬战、恶战,最终片甲不留,元气大伤。
赵迁继位之时赵国已处于亡国前夜了,然则,赵迁照样听信诽语,杀了撑持赵国残山剩水的名将李牧。这是自毁长城啊!三个月之后,赵王迁被俘。固然李牧就算不被杀,是否能撑持赵国这盘残局照样个未知数,然则,杀了名将李牧,赵国必然消亡。因为,李牧至少还能让赵国对峙下去,不至于三月亡国。赵王迁死莅临头还冤杀名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最后也满怀愤慨地写道:“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谬哉!”
第二,政治靡烂。
赵国政治靡烂成风。我们看看郭开这小我即可知赵国的政治靡烂到何种水平。郭开是赵国大臣,囿于文献的缺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晓郭开曾担当的职务,然则,郭开对赵国最后的亡国负有弗成推卸的责任。
战国时期有“四台甫将”之说,秦、赵两国各占两位。赵国的两位名将是廉颇和李牧。李牧死于郭开之口,原因是郭开受秦重金行贿,诬陷李牧。廉颇也毁于郭开之口,但并非受秦反间之计一事。
廉颇是赵国名将,屡立军功。长平之战为秦反间计所害,长平之战后,廉颇又率兵对于攻其不备的燕国,大北燕军。就是这么一位年高德劭、屡立军功的名将,在赵国竟然待不下去。除了秦国反间之外,赵王身边的重臣也进诽语谗谄他。郭开之口胜过秦人雄兵,三寸之舌胜过百万秦军,廉颇沒有死在秦军刀下,却毁于郭启齿中。赵国的政坛阴郁到了这种水平,除了亡国还有什么路可走?
第三,主次不分。
赵国不光面临着秦国伟大的军事压力,同时还络续蒙受北面燕国的骚扰。燕国是一弱国,实力远远比不上赵国。然则,在赵国的亡国过程中,燕国施展了不小的感化。
燕、赵两国本來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赵国为燕国反对了秦军的攻击,仅此而言,燕国该当匡助赵国,招架秦军,但事实并非如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