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岁首一上午忙着招待贺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四处拥挤。”这是丰子恺在《过年》中,描述的一幅团聚情景。
“岁首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也是现在的“春节”。这一天,晚辈们要给长辈贺年,预备茶点款待客人,迎接新年和春天。
资料图:春节将至,北京公众选购年画。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汗青悠长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重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了年三十,正月初一接连不断。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辛亥革命今后,起头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阴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过春节的汗青相当悠长,并且,旧日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起头,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算竣事,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因为显现的时间很早,春节相关庆贺运动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民风学者王娟说,只不外最初运动时间不太固定,一向到汉代有了规范的历法,这个日期才确定下来。
在农耕社会,过年堪称一年中可贵的团聚、休闲时光。过年或许说过春节更像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大年节、正月初一达到热潮。从初一起头到初七,每一天都有讲究以及相对应的一些习俗。
正月初一是“鸡日”
正月初一,在整个新年年俗中具有十分主要的地位。
资料图:图为商铺挂满了带有浓浓年味的年货。黄河 摄
传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女娲在前六天的时间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七天离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又为“鸡日”,前人稀奇正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韩诗别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号召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还有传说称“天鸡吃鬼”,在这一天,人们会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最早鸡的造型是刻在门上的,后来又衍生出剪纸、年画等形式:公鸡口中都叼着“五毒”,即蝎子、蜥蜴等,透露驱邪辟邪之意。
贺年敬长辈 预备茶点款待客人
吃过大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按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长辈们“贺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
资料图:各类造型的“鼠”年花灯。泱波 摄
这也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妙祝愿的一种体式。贺年一样从家里起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贺年,说着祝愿身体健康一类的祥瑞话。长辈呢,也要给晚辈发点压岁钱,皆大高兴。
之后,左邻右舍、亲朋石友也会互相登门贺年或集会畅饮。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春节时代,熟识的人在路上碰见了,要互道“恭喜发家”“四时如意”等等,或许简简洁单来上一句“过年好”,话虽不多,却浸透了过年的喜庆劲儿。
跟着时代的成长,贺年的体式也在络续转变,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好比微信贺年和德律贺年等等。
为啥这一天禁绝“动扫帚”?
春节时,古代士医生有效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明朝大画家文征明在《拜年》诗中描述;“不求晤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上面提到的“名刺”以及“名谒”,很有点后来“拜年卡”的意思,用于联络情绪和互致问候,既轻易又实用,时至今日仍然颇受迎接。
此外,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所以这一天不克动扫帚,不然会把好运一切扫光。假如非得扫地弗成,得从外头往屋里扫,便不会“破财”。
同理,这一天也不克往外泼水倒垃圾。人们便在除夜把家里清洁,岁首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再预备好一个大桶盛废水。
今天看来,那些禁忌天然带上了些许迷信色彩,但就实际生活而言,也有此外一种寄义:进展人们少操劳、过年时多歇息。
饺子之外,正月初一还有这些吃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