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富有浪漫情调。“客岁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一阕《生查子·元夕》描述得简练清楚,将男儿多情、少女怀春的情愫示意得极尽描摹。在古诗词中,描写元宵节的盛况与浪漫者触目皆是,细细品来,颇为有趣。
诗画相配,更能施展元宵节的意境。南宋画家李嵩绘《观灯图》,描画了宋人在元宵节吹打赏灯的场景。南宋诗人戴复古诗曰:“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诗与图的主题非常贴切。从诸多的诗词中,我们能体味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湛。
孺子抱鱼吊灯(清) 故宫博物院藏
辛弃疾写“活”元宵节
在和元宵节有关的诸多恋爱故事中,“破镜重圆”令人打动。隋朝戎行灭南陈时,南陈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今后相见的凭证。并商定在第二年的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新闻。好轻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由千辛万吃力,流离转徙,终于赶到都会大街,果真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并且代价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道老婆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并拿出本身珍藏的另一半铜镜,两泪汪汪……卖镜白叟打动得热泪盈眶,准许传递新闻。徐德言题诗一首,托白叟带给乐昌公主。诗如许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这段美谈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
正因元宵节的浪漫,才有了《大明宫词》中宁靖公主与漂亮军人薛绍的相会,有了《女医明妃传》中允贤与英宗的相逢。元宵节晚上,古代独身青年走上陌头,赏灯、逛花市,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憧憬着那份“灯下相逢”的心动缘分。
古代诗词人人的作品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春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幽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衰退处。”那该是一个何等热闹的元宵节呀。火树银花开满夜空,绚烂灿烂。升降之间乍开簇簇亮闪闪的花束,又敏捷凋谢,不灭的是它带来的欢欣。或许恰是因为其短暂,才会让人倍感珍爱。正如伊人一个短暂的回眸,惊鸿一瞥,转眼又不见了。但那浅浅的笑靥已印在心上,牵引着他寻寻觅觅的脚步。
《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衰退处”到处颂扬,其构想精妙,说话细腻,含蓄悠扬,余味无限。近代王国维在《人世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由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衰退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克道。
唐朝诗人苏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城开不夜夜,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明灯错落、人潮涌动,深更时分人们仍不肯离去的情形。细细品读,闭目遥想,便会有一种身临大唐首都,梦游人潮灯海的美妙感受。当然,此诗也有此外一层寄义,那就是古代的女子,到了元宵节,能够去茫茫人海中寻觅本身的幸福。
宋代李嵩《观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商隐的诗描述长安盛景
元宵灯会,是烛光祭奠成长的究竟,万民同祀演酿成万民同庆,灯会就酿成民风中最早的狂欢节。按照三国王朗在《秦贺朔故事》中的记载,秦时元宵夜已经是“百华灯树”,“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到唐朝时玩到最奢华,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说,睿宗先天二年的正月十五,在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金玉锦绣包装,燃五万盏灯。
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如许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意指保持河汉的灯光与炊火似乎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像是月亮吊挂在空中,可见人们介入的普遍和狂欢水平。唐玄宗甚至令人建造过高达150尺、足有30间房大的灯楼。杨贵妃的二姐所制百枝灯树高80尺,光亮醒目,百里皆见。人们打破了身份的界线,临时抛却针砭礼教,万人空巷,灯火似海,纵情享受这兴奋的一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