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绘画中的人物多是贵族和宗教形象,宋代绘画中的人物则更多的来自底层。宋代画家之所以对底层社会人物倾泻更多的存眷,源于当时代对人自身价格的正视以及人文眷注的提拔,《村医图》就是一幅最能施展宋代画家人文眷注的作品。
李唐《村医图》,立轴,绢本,纵68.8厘米,横58.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村医图》别名《灸艾图》,为南宋李唐所创一幅习惯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景遇,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
李唐《村医图》局部
仔细观摩《村医图》,一个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用心致志地在患者背后施灸;
李唐《村医图》局部
画面中央是被灸得呲牙咧嘴的病者,他的眉头紧锁,双目圆睁,肌肉紧绷,髭须根根竖立,衣裳狼藉地围鄙人身;
李唐《村医图》局部
病者对面一位老太婆将其胳膊紧紧地钳制,还合营郎中按住患者的手脚,使他不克动弹;她死后一个只露出半个脑袋的人,面露同情之色;
李唐《村医图》局部
一少年使劲地按住灸治者的臂膀,且用眼斜睨着老医;
李唐《村医图》局部
画面右侧的药童手持一贴膏药,尊重地站在一旁,像是随时听候差遣。
李唐《村医图》局部
整个画面都有一种重要的氛围,患者脸色非常疼痛,郎中治疗专注镇静,抓按患者老太婆非常用力,两个少年或惧怕或担心,拿膏药的孺子非常卖力。不难看出,作者对其时基层劳动听民是寄予了很大同情,这也是他人文眷注的具体施展。美学导师蒋勋曾讲过《灸艾图》,认为“具备人文眷注,医疗才有温度”。
李唐《村医图》局部
《灸艾图》对生命自己的眷注已仔细入微,把看病难这个话题诉诸丹青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主要启迪,那就是社会需要健全的医疗轨制和完美的医疗系统。
李唐《村医图》局部
古代底层人物在碰到疾病之时,基本不克像贵族一般享受到很好的医疗前提。于是在掉队的农村,乡下郎中、光脚大夫便成为其时医疗的首要保障力量,然而这种保障力量微乎其微。有学者统计了有生卒年的宋人寿命,发现生活于社会上层的人平均寿命为64.5岁,整个宋朝的人均寿命不跨越三十岁。这从必然水平上解说,底层社会人民的寿命远远低于上层社会,这多半和村庄、底层的低下医疗水平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