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之名对于不少读者朋友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个人也真正做到了“遗臭万年”,如果没有此人对秦二世胡亥的教唆,对大秦丞相李斯的误导,相比大秦帝国能够扭转局势,成为像汉、唐那样的长命朝代。但可惜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出身低微、官职也不大的人能够日益深入帝心,忠厚的外表下竟藏在一颗要将世俗大权悉数收入囊中的野心。赵高成功了,他取代了李斯成为秦相,位极人臣,当然他的下场也极惨,被一刀砍死不说还被秦王子婴夷灭三族。那么这位大秦帝国的“掘墓人”是个怎样的人呢?在他身上又发生过哪些事呢?
一、隐宫出生,逐入帝心
赵高之恶行就连司马迁也不屑为之立传,与赵高有关的记录只能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才得见一二。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赵高是否为宦官,但可以肯定的是赵高的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入“隐宫”,赵高和自己的兄弟皆出生于此。然而出身卑微的赵高没有放弃,不仅自学了秦法,据说造诣不下当时的廷尉,还写得一手艳冠秦朝好书法,“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赵高得到秦始皇的赏识。
虽然只是职位不高的中车府令,但赵高逐步成为了秦始皇的心腹,不仅有翻阅秦始皇办公文案的便利,秦始皇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这时的赵高决定做一次豪赌,就像当年的吕不韦一样,他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这也为他日后发动“沙丘政变”埋下伏笔。所谓“狡兔三窟”,赵高在“投资”公子胡亥时,也不忘记献媚于秦始皇,尤其是当嬴政以“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传後世”,下令上至丞相、御史大夫,下到诸议郎共议帝号时,就连李斯也没能让秦始皇满意,反而是赵高的奏折让秦始皇大悦,上面写道:“陛下已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论皇、帝,皆不能涵盖陛下功业,三皇五帝相加,或可。”
看到这里,那个秦始皇心中早有定数的尊号,已呼之欲出了,三皇五帝相加,自然是“皇帝”!赵高精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在奏折中说出“皇帝”的称号,因为在秦始皇看来,身为上位者,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被臣下看透,而平时大臣中或有人想要隐瞒自身想法,但诏书一下,所有人都不敢沉默,只能出声,在奏折中,一些平日里所隐藏的心思和政见,便袒露无遗。不过,若是有人不偏不倚将陛下所想的事全然猜出,并且得意洋洋地说出来,将会受到他的忌惮,李斯与赵高都是极其聪明之人,前者看似随大流,但与后者同时猜出陛下的意图,只不过相比李斯,赵高职位较低,又是陛下身边的近臣,自然能够说出来。自此以后,赵高便简在帝心,扶摇直上了。
二、长袖善舞,其心已改
简在帝心的赵高还是一不小心触犯秦法,至于赵高犯下何种大罪,并未留有任何记载,只知道蒙毅不敢违背律法,要按律处以赵高死刑,可“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相必秦始皇是想运用权术使赵高对自己更加惶恐忠心,因为蒙氏是秦能一统六国的重要支柱,赵高无权无势,便只能依附秦始皇,但此举却错失了这唯一能杀掉赵高的机会,还使得赵高与蒙毅和整个蒙氏结仇。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赵高一方面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变得更加谨慎;另一方面是他发现了秦法的漏洞——皇帝,只要操控了皇帝,便是将天下大权尽掌于手,于是乎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占据他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赵高自然是不能控制秦始皇的,但他把目光放到了公子胡亥身上。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的负担并不轻松,每天都要批改繁重的公文让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于是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要立扶苏为储君,然而赵高与扶苏不合,他害怕扶苏继承帝位后,自己的个人地位不利,而胡亥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更容易控制,于是赵高假意允诺,但暗中扣压了遗诏。随着巡游的车队行驶至沙丘,秦始皇嬴政也驾崩了,“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所以秦始皇之死只有公子胡亥、赵高和几名近臣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