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光弼如何打赢河阳之战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安史之乱中,大唐天子统御无方,屡屡败坏大局。
在759年的邺之战中,唐肃宗再次犯浑:以宦官监军,不设主帅。结果,20万大军被史思明大败。大唐收复两京后的大好局面遭到逆转,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李光弼巧妙用兵,力挽狂澜,稳住大局!
此战中,李光弼在危局中表现出的冷静、务实、坚决,足以为后世鉴!
棘手的局势:内忧外患
759年,邺城之战,唐军20万大军败给了史思明。
由于在作战中,郭子仪先退,因此,战后,唐廷召回郭子仪,以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
邺城之战后,双方都进入了短暂的调整期。
此时的李光弼,内忧外患。
1、内忧:人心不服
对于李光弼这个新领导,手下众将多有不服。
郭子仪治军宽松,李光弼治军严格。因此,众将多心有不服。
一些唐军将领甚至秘密商议要驱逐李光弼,把郭子仪请回来。
幸亏仆固怀恩脑子清醒:郭子仪名望已经足以引起朝廷忌惮了。现在大家驱逐李光弼请他,那是要害死郭子仪呀!
如此,众将才作罢。
此后,李光弼拉拢仆固怀恩,更换不服的将领,才勉强稳定了人心。
但是,这种稳定,十分勉强!将军的威望,还是要在战场上获取。
2、外患:形势危急。
史思明可不会让李光弼慢慢安定军心,直接率军直攻汴梁!
李光弼和汴滑节度使许叔冀达成约定:许守汴梁十五日,他去洛阳带兵来,一起抵御敌军。
可惜,李光弼人还没有回到洛阳,许叔冀就已经投降了!
汴州的迅速投降,使唐军无力防御洛阳东面各处险要。
史思明兵锋直指洛阳!
由于汴州的迅速失守,李光弼此时的局势非常危急!
要防守洛阳,他既缺乏兵力,也缺乏调整时间!
战略部署:猿臂之势
李光弼回到洛阳后,迅速召开会议。
兵马判官提议:守洛阳!
李光弼答:要守洛阳,外围的虎牢、龙门各关都要防守。您自己是兵马判官,您觉得守得住吗?
东京留守提出:放弃洛阳,退守陕州、潼关。
李光弼认为:这样做无故放弃五百里地,交代不过去。(还记得封常清吗?)
他提出:
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
这一招,犹如一招太极:将史思明势大力沉的直拳轻轻划开!
李光弼的“猿臂之势”,成功化解战略被动。
1、史思明主力将不敢放手攻取各地:李光弼在河阳,他既可以威胁洛阳,也可以威胁史思明后方的汴州、郑州等地。
因此,只要河阳在李光弼手中,史思明既不能西进,也不能放手南下(因史思明补给依赖大运河)。
如此,史思明难以趁势发展战略攻势。
2、李光弼有相对稳固后方。
驻河阳,既可以利用黄河河运之便,也可以从北面的泽、潞获取补给。
3、有退路。
如李光弼所言,有利则进,不利则退,战略上十分从容!
士气战:白孝德的“单挑”
果然,史思明攻到洛阳后,不敢住到东都宫阙,只好移师白马寺,决心先拔掉河阳。
他瞄准了李光弼军的软肋:士气。
史思明用兵,正擅长“夺气”。
邺城之战中,他正是通过先骚扰唐军,使唐军“人思自溃”,再果断出击,一举取胜的。
此时的唐军,新官上任、人心不服,加上连续败退,士气不高是必然的。
战前以少量勇士挑战,在三国时期不常见,但在隋唐五代很常见。
史思明出招:令猛将刘龙仙率5000铁骑到城下挑战!
这绝对不是普通的挑战!
隋唐五代时期,派人到敌军阵前挑战并不少见。
不过,一般就是带个2、300人去挑战。比如,虎牢关大战中,窦建德就派出了300骑兵渡河挑战。
带着5000铁骑,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挑战!
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3000轻骑抵达城下,当夜,薛仁杲军就纷纷下城投降,发生崩溃!
而此时军心不稳的唐军与当初的薛仁杲一样:认怂就可能崩溃。
刘龙仙骂阵很专业,他不拔刀,翘起腿,骂得很难听。
李光弼此时很尴尬:
1、认怂不出,士气有崩溃的危险;
2、不认怂,怎么迎接挑战?
单挑?未必打得过人家。打群架?李光弼总共才2万人,全部拉出去也未必够5000铁骑打的。
白孝德出场了。
他只带了50个人出城,做出“太君让我带句话”的手势,接近刘龙仙。刘龙仙以为他是来谈判的,放他靠近。
然后,白孝德率领50骑兵发起突然袭击!刘龙仙姿势都没调整好,就被砍了!
刘龙仙后面那5000铁骑还没反应过来,白孝德就带着刘龙仙的首级走了。
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
叛军“贼徒大骇”。
李光弼巧施“美马计”,挫败史思明的心理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