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董卓为何不能创造“中兴”局面?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不否认董卓祸乱天下的本质,但有被妖化的倾向。实际上董卓是一心一意地人才,包括曹操,但是这些人大多数不愿意听命于董卓。原因并非史书和民间传说,董卓有多混账,理由只有一个:董卓与关东士族利益不兼容!
所以,所谓董卓手下人才济济永远是幻想,他始终只能依靠西凉集团。后来迁都长安,其实也是无法破解关东势力掣肘之下,董卓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事实上,董卓的另一个身份,让凉州士族也难与他兼容,这就注定了董卓失败的必然。
董卓为吸引人才,可谓煞费苦心
1.董卓为拉拢曹操做出过努力
史书上,董卓与曹操的交集,虽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多,但是董卓掌握大权后,确实拉拢过曹操,他曾经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在任职后不久,就弃职逃离了洛阳: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不大好判断曹操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毕竟那时候的曹操只是一位中等级别的官员,才华还没有显现。
在此之前,曹操任西园八校尉之一典军校尉,骁骑校尉不常设,董卓为了曹操特地恢复了这个官职,军权在八校尉之上。可见,董卓至少意识到曹操是有一定才华的,也做出了拉拢的姿态。
跟袁绍这些出身显赫的豪门大族不同,曹操的起点其实很低,董卓能主动向曹操释放友好的信号,说明他还是看到曹操的价值所在。
2.为了留住人才,董卓不惜武力胁迫
除了曹操,董卓进入洛阳后,曾经为留住人才,做了大量的努力。最典型的是,他大量起复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迫害的士族官员:
“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除了以平凡党锢之争,宣示态度以外,董卓先后提拔了周毖、伍琼、何颙、郑泰、荀爽、韩融、陈纪,又从全国各地擢拔名士,包括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
对袁绍、王匡、鲍信等不与他合作,逃离洛阳为敌的政治对手,董卓为了安抚他们,都以汉献帝名义,授以太守之职。
对有些拒不配合的士人,恼羞成怒的董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逼迫他们就范,到朝中任职。最典型的就是蔡邕: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蔡邕入府后,董卓对他非常器重,创下了三天之内四次升职的记录,后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最后以侍中身份留朝。可见董卓爱才之心有多急切!
可问题是,即便董卓费了那么多心思,绝大多数士族不愿意配合他,能逃的逃,不能逃的跟他离心离德,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东士族与董卓的尖锐矛盾无法化解
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说法是董卓残暴不仁,夺权擅政,有这个因素,不过这不是本质,擅政几乎是所有政治家的终极目标。本质只有一个:利益冲突!
这就要说到董卓的第一个身份:凉州士族。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是凉州人士。其父曾经在颍川轮氏县任县尉,所以他也是士族阶级。不过凉州士族不是政治主流,东汉的政权核心是关东士族,董卓不在他们的“朋友圈”之内。
1.董卓与关东士族集团的矛盾
东汉的基本政治生态圈,是以弘农、河内、河南关东士族集团为主流,以河东、山东士族为辅的基本稳定结构。主要的政治矛盾,体现在士族集团与皇权、外戚及宦官集团的矛盾,而不是士族集团内部的矛盾。
但是,董卓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基本框架。首先,原来占据朝廷中枢的关东集团利益受损严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杨氏家族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