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到底该不该修长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秦始皇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原的内部整合;康熙帝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原和草原的双向融合。
不同的时代,所以不同的问题。这两个人都做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整体利益、符合长远发展的解答。因此,他们都很伟大,而且都有各自的开创性。
01.始皇帝所面对的问题:建立统一的中央帝国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天下打了500多年。春秋之时,是一种贵族间的有限战争;战国之时,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无限战争。
中原天下,进入到了一种博弈的纳什均衡。七大战国各自变法、彼此捭阖、相互攻杀。但是,每个战国的唯一策略,只能是整军备战,然后去消灭别人、扩大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秦战国最终胜出,它做到了以一灭六,实现了天下一统。但秦始皇的统一不是周天子的统一,而是一种彻底的统一。原因就是郡县制的发明,使得秦战国可以跳过分封模式,直接进入到一种集权模式。要实现集权统一,就得整合中原天下。
秦始皇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原天下?
这是一个几乎就无法融合的天下。不止是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而且语言和习俗都是各自为政。
经历秦朝整治、经历秦末战争、经历楚汉战争,这种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善。大汉立国,刘邦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辖齐地七十三城,这是行政区域的册封。但是,后边还有一句话,就是“凡操齐语者皆为齐”。千里齐地,北方最大的诸侯国,他们竟然有局部统一的语言。
中原天下就是这种形势,整合的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比武力统一六国更伟大的历史任务,就是整合中原天下。
统一是有红利的:以前的中原百姓要负担七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现在的中原百姓只需要负担一支中低强度动员的军队。这就是统一带来的好处。但是,可能大秦黔首没怎么享受到这个统一的红利。因为秦帝国无限折腾,修长城的工程量很大,但是驰道天下和疏通黄河的工程量一点儿不比长城小。这种物质动员还不算完,秦帝国还有精神上的动员,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以及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大秦折腾这些,是为了什么?其就是要在战争统一之后,实现真正的内部整合。否则,大秦帝国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底子上还是七个国家。
所以,秦朝面对的问题是中原天下的内部整合,目的是建立统一的中央帝国。秦始皇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这个,他根本就操不起草原上的心。而且,秦帝国的统治能力也无法触及到草原,中原还没搞定,就别说草原了。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草原问题搁置,直接把胡人蛮夷全都赶出中原天下,然后一心一意地整治中原山河。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用长城解决边患问题、解决草原问题,把草原和胡人挡在中原天下以外,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02.康熙皇帝所面对的问题:建立多元一体的帝国
这一体,当然是大清。而多元,可以认为是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但主要是三元,一是中原、二是草原、三是高原。
所以,清朝皇帝有三个身份,在中原始皇帝、在草原是大汉、在高原是文殊菩萨转世。
大清的这个问题,比秦始皇时期要复杂得多。但是,历代中央帝国已经打下了基础,也提供了解决方案。所以,康熙皇帝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个基础,综合各种解决方案。
大清本是一个草原政权,为什么也要修长城?
其实,大清并不是纯粹的草原政权,因为它出自东胡系,在东北地区起家。东北这个地区,可耕可牧,所以大清对草原的生活方式、对中原的生活方式,都不陌生。正是有这个演化优势,大清才能够在统治帝国层面,比蒙古大元,做得更好。
但是,大清的草原底色很浓,八旗怎么也得算草原游牧骑兵,所以,草原出身的大清,应该没必要修长城。这个理解,没有说服力。因为有历史反例,鲜卑的北魏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后期也修长城了;女真的大金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后期也修长城了。一旦草原出身的游牧政权,进入中原,它就一定会面临取舍:到底是放弃草原而融入中原,还是坚守草原而入客中原。前者的选择会多一点儿,因为选择后者的,很难在中原立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