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632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陕西九成宫去都城长安,一起上大模大样,好不威风,路过某处驿站时,还把当局接待所的数石麦麸子拿走了。堂堂一名朝廷命官,吃的是皇粮,享的是厚禄,费用余裕不愁,怎样还要向戋戋几石麦麸子伸手?想必是平常索拿卡要惯了,这回也风俗性地随手牵羊占点廉价。
不意这“麦麸门”的动静很快传遍都城,虽然事不算大,倒是守法讨取,影响卑劣。唐太宗晓得后很是恼火,立即召见陈万福。陈万福内心发虚,坐卧不安地等待太宗发落。谁知太宗不但不罚,反而恩赐数石麦麸,饬令他当众背回家去。侍臣们随即搬来一袋袋麦麸,堆放在陈万福眼前。满朝文武窃窃私笑,指指戳戳,陈万福满面羞惭,懊悔不及,却也只得谢恩领赏,垂头哈腰,一趟一趟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背着麦麸来回。
唐朝史官吴兢在里说:“太宗赐其麸,令自傲出以耻之。”本来,李世平易近“赐麸”是为了使贪者“知耻”:居官不廉,贪取额外之物一丝一毫,当为人所不齿!概况看来,太宗的“嘉奖”很温顺,实践上比刀子割肉的惩办还要锋利。
实在,唐太宗采纳这类“治心”的治吏措施其实不是一时血汗来潮。早在贞观元年就已经产生过一路近似的变乱。长孙顺德(长孙皇后叔父)在担任“监奴”时,发明几名奴婢盗窃宫中玉帛,本该依法将这几个盗窃者处斩,可是他收受了这些案犯的行贿—数十匹绸缎,便瞒天过海,私了此事。事发后,唐太宗召见长孙顺德,诘责道:“论身份,你是外戚;论功绩,你是建国功臣。位置高,爵禄厚,能够说繁华抵家了吧,你怎样不守时令掉臂光荣,搞出贪污行贿的丑闻呢?”说罢,命人搬来一批绸缎,一摞一摞地搭在他的背上,说:“这是朕给你的夸奖,齐备背回家吧!”
长孙顺德一张老脸早已挂不住了,登时羞得满面通红,深悔本人不应因贪小利而失小节。太宗恰是以“赐绢”来安慰长孙顺德的愧悔之心。那时,有个大理寺少卿不懂,向太宗发问:“顺德贪污腐化,罪不成恕,怎样又赏给他丝绢呢?”太宗答复说:“人素性灵,得绢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意义是说,“奖”长孙顺德一些绢绸,让他当众出丑知耻,这类教导远胜于科罚。人有灵性,该当明荣辱、知廉耻。假如他不觉内疚,不知改过,损失了知耻心,那不就是禽兽了吗?杀了他也没有效。
明显,在处置“贿绢门”及“麦麸门”这两件事上,唐太宗所存眷的重点不在科罚惩办,而在品德教养,对犯法者施以耻感教导,到达心灵救赎的目标。唐太宗对赃官“贪啥奖啥”的戏剧性嘲讽本领,古人没须要也不成能去师法,但是,其“教人知耻”的“德治”精力仍可与本日的“法治”双管齐下。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尤要增强“知荣知耻”教导。陈毅诗曰:“有草名害羞,人岂能无耻?”知荣方有作为,知耻则稳定为,如斯才干真正做到拒腐防腐,养清正浩然之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