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廖化的故事。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将星云集的时期。
尤其是在三国前期,关羽和吕布这些顶级上将都常遇敌手,有胜有败,可见此时三国人才之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武将上,在谋士和文臣领域,前期的郭嘉和贾诩也力压未出山的诸葛亮,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名的谋士。
然而到了三国后期,人才凋零如同秋季的落叶,很多才华不高的人都成为了文臣武将里的首席。这种人才断层现象在蜀国尤其严重,以至于古人给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
这句话其实并非出自正史,而是来自于清末的一本民间书籍,书名叫《扫迷帚》,内容是提醒人们反对封建迷信。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壮者,对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很可能是一位三国爱好者。他在书中提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戏谑之言,其实这句话颇有些道理,暗示了蜀汉后期的真实情况。
廖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出名并不是因为立了什么重要战功,更不是打了什么关键战役,主要就是因为他寿命比较长,算是蜀汉政权里的一位福将。
廖化本名叫廖淳,是荆州襄阳人,长期追随关羽作战,担任关羽军中的主簿,能文能武。
后来关羽在荆州战败,廖化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东吴,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没过多久,廖化巧用“诈死”之策逃离了东吴,重归蜀汉。
刘备欣赏他的忠勇,封赏他为宜都太守。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他成为诸葛亮的丞相参军,参与蜀汉军务,当过广武都督和阴平太守。
在北伐曹魏期间,立了一些军功,升职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被封为中乡侯。
在后期,廖化多次参与北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立下不少功劳,廖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景耀二年(259年),担任右车骑将军,和左车骑将军张翼并列,是仅次于大将军姜维的武官。
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北出狄道伐魏,廖化极力阻止,并对姜维说道: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不纳其言,果然大败而归。
当时蜀中还有一句话叫“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指出了季汉末期的重要武将。
所以说,廖化还是很有能耐的,绝非泛泛之辈。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你不可能拿廖化去和五虎将相比。实在是当时蜀汉的年青一代将军里没有出现优秀人才,无人可用。
当初刘备伐吴,带上了蜀汉大半的年轻家底,结果一把火被烧了个干干净净,刘备只身逃出,失去了好不容易积攒的精兵强将,蜀汉方面的中坚力量冯习、张南、傅肜战死,杜路、刘宁等将投降,黄权在长江以北防备曹军,后路被吴军所断,于是北上投降了曹军,五万士兵几乎损失殆尽。
在夷陵之战之前,张飞被刺杀、马超、黄忠等名将病逝,刘备身边堪比诸葛亮的谋士法正也病逝,这些超一流的谋士猛将都离世,已经让蜀汉方面的人才更加凋零,再加上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瞎折腾,又损失了蜀汉方面刚刚培养起来的中坚力量。
而后北伐过程中,老将军赵云、反骨仔魏延这些蜀汉名将也都接连离世,年轻一代万马齐喑,毫无希望,而当时蜀汉仅凭一州之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大背景下,蜀汉真的是没人了。
公元261年,诸葛瞻逐渐总揽朝政。廖化路过宗预的住所,讨论到去拜访新上司一事,宗预说了一句话,史籍记载如下:
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参考,《三国志》
这时候的廖化、宗预,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七十多岁的老将廖化,仍然活跃于战场。甚至还要以先锋大将的身份,去为蜀汉征战沙场。
什么是先锋大将?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斩关夺隘,蹈锋饮血。冲在大部队最前头的,第一个要去挫败敌军锐气,冒着刀光剑影,亲自领军跟对手厮杀的。
这种事本来应该是年轻人去做的,无奈蜀国后继无才,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廖化可以倚靠。
《三国志》记载: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就是说蜀汉没有像王子成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才使得诸葛亮空有一身的抱负,功业衰败。这里说的其实也是蜀汉缺乏人才的意思。
结合以上这些论据,咱们其实就可以得出结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是嘲笑蜀汉将才匮乏,无人可用,只能让老将廖化挑大梁。
廖化将军并没有被嘲笑,他忠勇的品格其实很受人敬重,是蜀汉时代的最后一朵烟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