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发现的谷神星的直径大约为950公里,是迄今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谷神星作为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以现代的小行星编号系统被列为小行星1号。 发现过程 1766年,德国有一...
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发现的谷神星的直径大约为950公里,是迄今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谷神星作为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以现代的小行星编号系统被列为小行星1号。
发现过程
1766年,德国有一位名叫约翰· 提丢斯的中学教师在观察数列A=4+(2^n×3)的时候,发现当n取1、2、3、4……的时候发现,每一项与当时已知的六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到太阳的距离比例(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定为1个单位)有着一定的联系。(后被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律即太阳系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约翰· 提丢斯
奇怪的是,当n取5的时候,对应的这个位置上并没有行星。而是当n取6的时候,才轮到距离太阳第五远的木星。
天文学家们对此非常好奇,纷纷猜测太阳系还隐藏着一颗“第五大行星”,于是,许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便以极大的热情,踏上了寻找这颗新行星的征程。
在1801年新年的晚上,意大利神父、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从望远镜里发现了一颗非常小的星星,这颗星星在观测期内不断的变动着位置。后来当皮亚齐想进一步观察这颗小行星时它却又不知所踪,关于这颗行星的说法天文学界议论纷纷。
这场争论引起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注意。高斯根据皮亚齐的观测资料算出了谷神星的轨道形状,并指出它将于何时出现在哪一片天空里。果然,谷神星再一次奇迹般地出现了!
天文观测
接下来的观测中,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谷神星附近的大量小天体,却没有一个超越谷神星,这就是小行星带。
2007年,NASA发射了黎明号探测器专门用来研究谷神星。
研究发现在谷神星表面有几处神秘亮点,可能喷射水蒸汽羽流至太空,暗示着这颗矮行星拥有的地质活动十分活跃。这说明,在谷神星有一个行星一样内外分层的结构。这意味着,谷神星当初有机会形成一颗行星,结果失败了。
被扼杀在摇篮中
大量的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带原本就有机会成为一颗行星,结果在外力的干扰下,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导致这颗“潜在行星”分崩离析的幕后黑手,就是木星。
一种说法是原本以谷神星为核心,将要继续吸收其他的碎片发展壮大,结果被木星的引力所干涉,最终没能够聚集,并且还被掠夺走大量的物质。最后这些碎片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带。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期的水星并不是位于现在的轨道上,它曾经处在小行星带的位置,后来受到早期木星的引力扰动飞向现在的位置,而谷神星则形成于水星离开后剩余的物质集合。
与谷神星同病相连的还有火星。因为行成火星的原始物质被木星大量的掠夺,导致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
在冰冷的太空中,木星至今依旧扮演着太阳系的教父,在我们所不知道的时候,悄悄的干涉着太阳系的运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