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
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上说: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敦煌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沙子鸣响的美丽传说:古代有青黄二龙在此争斗,结果黄龙斗败,撞死后化作沙山,沙鸣就是黄龙发怒生悲。又传说古时两军在此酣战,尸横遍野,血流毁地,天母不忍视睹,使铺天盖地的黄沙凌空而降,平地顿时骤起座座沙山,将出征军士全掩埋于黄沙之下,故每到天晴就隐约有金鼓雷动,战马呼叫,操戈冲杀之声。还有一种传说:此地原是一富饶村庄,一次人们正在表演戏剧社火,庆祝丰收,忽见狂风携黄沙袭来,村庄遂被埋没,故有鼓乐歌舞之声。
鸣沙山
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凡是来到敦煌的中外游人,无不以登临鸣沙山、倾听沙鸣为快。蜿蜒迂回的鸣沙山,全由均匀细密的粉沙积聚而成。沙分红、黄、白、黑、青五色,在阳光直射下晶莹发亮,熠熠生辉。山形忽而弯环起伏,似欲飞之金龙;忽而峰峦危峭,背如刀刃,如沙塑之金字塔;一条条平滑流畅、气势飞动的山脊弧线,像一段段舒漫轻柔、悠扬飘逸的曲乐。一阵劲风吹来,条条沙脊上翻卷起缕缕沙尘,上下飘舞,凌空飞动,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舞伎轻柔飘卷的丝带。无论是静的沙峰,还是动的沙流,都给人一种和谐、美妙的感觉。攀登沙山似逆水行舟,进一步退半步,沙流人自坠,人坠沙更流,人在沙海中沉浮、游动,惬意而又轻松。更绝妙的是,登上沙山之顶,再向下滑动,就会像阿拉伯的传说一样,沙子会奏出不同种类的交响乐。或幽雅或浑厚,或清脆,或如虫语,或如林涛,或如潮退,其声莫测,其理难穷。
这样的景观,不能不使人联想和思索。世界上记载鸣沙现象以中国最早,但多少代以来古人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世界上才首次有人用科学方法去研究。5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科技工作者曾对鸣沙山鸣响之谜作了种种探索,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推测和假说。一为孔隙说,认为是由于沙子之间的空隙和空气摩擦产生了沙鸣声;二为空气的摩擦静电造成的;还有人持共鸣放大的观点,认为是声波发生共振现象导致自然界的正常声音增大了数倍。这些解释都有一些道理,但还存在着一些漏洞,所以,至今还没有人拿出完全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鸣沙山的沙鸣现象依旧是个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