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动物受众表演魔术是否会在非人类动物的脑中揭示有关认知的新颖线索?(GRAPHIC: A. KITTERMAN/SCIENCE)
(奇闻818网qiwen818.com报道)据EurekAlert!:向动物受众表演魔术是否会在非人类动物的脑中揭示有关认知的新颖线索?Elias Garcia-Pelegrin和同事在一则《视角》文章中概述了目前对魔术心理学的研究,阐释了怎么将其用作探索动物认知和感知的框架。利用魔术效果进行实验(如变戏法、幻觉和分散注意力等旨在破坏观众期待的心理技巧)正被科学界日益用作了解人类感知、注意力和认知盲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告知存在于记住过去或预料未来中的盲点。
Garcia-Pelegrin等人认为,将魔术框架扩展到动物思想研究之中可能对不同生物中相似现象的比较研究有用,或者它也许会对探索其更为复杂的认知能力提供一种途径。据作者披露,有些动物 —尤其是鸦科鸟类(如喜鹊和松鸦)—会展现被视作类似于发挥其自身“魔术效果”的行为。例如,某些鸦科鸟类会以分散方式隐藏其食物,并同时虚张声势地做出储藏食物的尝试以误导可能会窃取其食物的动物。这种欺骗其它动物的策略表明,某些误导手段可能在利用与人类中相似的注意力中的认知盲点。
作者写道:“研究动物是否可以被魔术效果所欺骗(而这些魔术与人类受骗的模式相似),可以为了解注意力、知觉和心理时间旅行中的认知的相似和差异提供一个视窗,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具有被魔术效果欺骗的必要先决条件的生物。”
相关报道:研究称科学家应当利用魔术来研究动物思维
(奇闻818网qiwen818.com报道)据新浪科技:国外媒体报道,一组研究人员在一篇新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科学家应当利用魔术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智力和感知能力。这个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人类和动物都会被同一个幻觉所蒙骗,研究效果将尤其出色。
本文原文作者乔治•德沃斯基表示:“我一直不是很喜欢魔术。魔术确实很有意思,但总让我觉得有点受到了冒犯。我被魔术师蒙骗时,总感觉他们不知用什么伎俩入侵了我的大脑,对我的认知薄弱点进行了利用。就好像我的大脑被黑客入侵了一样。”
说实话,魔术师们利用眼花缭乱的手部动作、五花八门的干扰手段和各式各样的幻觉,想达到的正是这一目的。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我们的大脑的确不是完美的,难免会受到这些伎俩的蒙骗。
但近日发表在期刊《科学:视角》(Science: Perspective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不仅是人类会受魔术蒙骗,许多动物也容易上当受骗。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从科学角度来说,这是件好事。他们甚至鼓励科学家,将魔术作为一种研究动物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的工具。
“魔术涉及的心理学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件强大的方法论工具,可以用来测试多种生物的感知盲点与认知障碍。”该研究作者们在论文中写道。这项研究是在剑桥大学埃利亚斯•加西亚•佩勒格林的带领下进行的。“研究动物是否也会被能够蒙骗人类的魔术效果所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注意力、感知力和精神‘时间旅行’的绝佳契机。”
这个想法本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异想天开。过去十年来,随着科学家在研究动物时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魔术效果或魔术手段,这一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中指出,许多研究人员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在实验室中使用了魔术。这些实验当然不是为了哄动物一乐,而是为了考察动物对于这些逻辑不一致现象的反应。
“虽然算不上新颖,但利用魔术研究动物认知能力是个了不起的想法,”金梅拉动物保护中心(Kimmela Center For Animal Advocacy)的神经科学家及执行主任劳丽•马里诺解释道,“正如这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利用视觉幻觉等‘欺骗’手段研究动物和人类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事实上,‘欺骗’可以说是认知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
马里诺指出,这篇文章提醒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之前没料到过的、新颖机智的手段来研究其它动物。”
这其中的核心理念是这样的:如果某个魔术花招既能蒙骗人类、又能骗过动物,就说明人类和动物在心理、认知和感知能力上一定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受这种思路的启发,科学家不仅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展开比较,还能将存在亲缘关系的动物生物进行比较。除了证明某些生物拥有某种能力之外,魔术还可以凸显不同生物在感知力、注意力和智力方面的差距。不仅如此,这些实验还可以引领科学家,开创全新的研究领域。
“我认为这篇文章最有趣的一点是,它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人类和动物是否对特定的魔术花招存在‘认知盲点’、从而将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思维进行比较。”马里诺指出,“如果动物也会被那些蒙骗人类的魔术花招和幻觉骗倒,就说明人类与动物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共同点。”
“会被蒙骗”居然能说明动物拥有智力或其它能力,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离奇。但事实上,无论是人类、狗还是鸟,但凡会被蒙骗,就说明他们对结果有一定预期。而我们之所以会有预期,说明我们会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反思,我们知道事情应当会怎么发展,也会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
有趣的是,不同生物认知能力上存在的差异说明,某些生物也有专属于自己的魔术花招。例如,前面提到的论文作者提出,有些鸦科鸟类会偷偷将食物藏起来,同时还会做些“假动作”,对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偷食者造成误导。黑猩猩也会“将目光从自己想要的东西上移开,好转移竞争者的注意力。”
能够耍这些花招,说明这些动物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例如,它们知道有其它思维主体的存在,并且有“物体恒存”的概念,即在某样物体离开视线之后,可以在脑海中形成该物体的形象,并且一直留存在记忆中。
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动物在上当受骗后,并不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惊奇或困惑。那么科学家要怎么得知某只动物是否上当了呢?文章作者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测量动物在思考这个花招上所花的时间。如果“与一般事件相比,动物观察某起时间的时间要长得多,”就可以认为这起事件令动物感到惊奇了。
另一大挑战在于,并非所有生物与人类互动的方式都是相同的。例如,鸟类似乎对这类实验很感兴趣,但黑猩猩就对此兴趣索然。文章作者们建议,通过对动物进行训练来解决这一障碍。
他们希望,未来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对动物思维的研究过程中使用更多的魔术效果。
“利用该文章作者提出的想法,我们能够以无害的、非入侵式的手段进一步研究动物思维,”马里诺指出,“这类研究也很容易进行必要的条件控制。”
至于这些实验可能存在的伦理学风险,马里诺称自己并不担心,“唯一的问题可能只在于‘把动物圈禁在实验室中’这一基本伦理学问题。”
这点说得不错。科学家在开展动物实验时,必须始终牢记“3R”原则: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换(replacement)。无论在动物身上开展何种实验,都必须遵照这些基本原则,不能失了体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