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影视剧里面看到,古时候打仗的士兵和将军们,他们所佩戴的头盔上面,在顶端都有一处尖尖的东西,而且很类似于红缨枪的枪头部分,但是在影视剧里面却又似乎体现不出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那为何古人还要将头盔设计成这个样子呢?头盔上面尖尖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古时候战争,可能很多人,对于昔日那英姿飒爽的盔甲,感到羡慕不已,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战争古代上,都发展出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许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一点,为什么古时候头盔上都会有枪尖呢?
古时候头盔上之所以安装的枪尖,学名叫“盔枪”,具有很多种实际用途,不然古人也绝不会费时费力特意在头盔上安装它。笔者综合搜集一下各方面信息,这根枪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防护作用。古时候头盔大都由铜铁等金属制成,对箭矢、刀砍、枪刺等锐器伤害,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但对于古时候兵器中的钝器,如锤、棍棒、铁蒺藜骨朵的防护作用则较差。试想如果用沉重的铁锤或者大棍,当头一击,即使戴着头盔也会受到冲击力的严重伤害。
但头盔上有了“盔枪”,明显能增加对钝器的防御力。大锤或棍棒在下击过程中,会受到“盔枪”的阻碍和格挡,导致击打方向和受力点偏移,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对将士的头部起到防护作用。
第二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充当临时武器作用。古时候将士在战场上搏击时,往往会遇到兵器损坏丢失的现象,导致被迫赤手空拳进行肉搏。在这时,就可摘下头盔当作临时武器,以“盔枪”刺杀对方,也可以握住“盔枪”当手柄,用头盔砸击对方。
《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大战孙策时,“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兜鍪就是头盔,头盔在此时就扮演了临时兵器的角色,罗贯中的这段描写还是非常写实的。
另外也有人提出,古时候头盔上的“盔枪”,有的是可以拆卸的,因此某种意义上具有备用兵器的作用。古时候将士手中的长矛或者长枪,万一因矛头折断损坏,可以把“盔枪”卸下来安装到枪柄上继续战斗。
第三点则是可以充当炊具支架。古时候将士行军打仗,戎马倥偬,后勤保证经常会出现问题,如果火头军没有及时跟上,没有炊具,战士们常常会把金属制成的头盔充当临时铁锅,烧水或者做饭。有了“盔枪”,可以随时随地当作支架刺入地面,在头盔下面才会有空间点火做饭,而不必费时费力再去寻找石头当支架。
我们的头是近似椭圆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几千年前,人们想到的也是用类似头的形状的物件保护头部。正是由于战争需要,“胄”这种东西便被商人发明了出来。
在那个生产力尚且低下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为了制作出一顶方便又耐用的胄而绞尽脑汁。坚固的青铜?当然可以用。漫山遍野的藤条?好像也可以用。于是,一些人就这么头顶青铜或藤条,冲进了古代长河。
到了西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更上一层楼,青铜制作的头盔更加普及。不仅如此,西周人还把皮革和青铜一起使用,创造出了别样的“混搭”风格。
等到春秋战国,战争的频发为胄的发展带去了机遇。快速行军的人们还是嫌铜、皮混搭的胄太重,“真皮”胄由此产生。此时的皮胄,是用丝线将多块皮甲片连缀而成的,比较灵活。而这时候的铜胄,也比先前的样式更加简洁,变得更加实用。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头盔终于登上古代舞台。铁胄类似皮胄,也是由甲片串连而成。虽然重量上不占优势,但它比皮胄更坚固。毕竟生命最主要,铁胄重一点,倒也在将士们的接受范围之内。
到了秦代,人们在保护脑袋的同时,也把脖子纳入保护范围。胄的长度有所增长。虽然这样显得人脖子短,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啊。
汉代的胄和秦代的看起来类似,但本来有了一个巨大的的变化——胄有缨饰了。战士们的胄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团铁,而逐渐有了其他色彩。
而在南北朝时期,胄在款式上也进了一步。除了常规款,我们目前还发现了两种“限定款”和一种新款式。一种“限定”款式有独立的顿项(保护颈部的部件),且顿项边缘不平整,需要靠其自身重量使它垂进甲里。另一种则没有顶。是的,这是一顶没有顶的“帽子”!而且这件胄还可以开合,似乎可以随使用者的需要调整大小。
而新款式则是给耳朵留出了空间。古人在头盔耳朵部位加上了两个“甲泡”,甚至还在上面开孔,在保护士兵的同时方便他们听声音。这种新款式,在前额部位还有两个凸出的“冲角”,让这个款式变得更加突出。
而到了隋唐,胄就更具有艺术价值了。现在我们在庙宇或石刻看到的各种天王像,他们头上的胄,不少正是唐风胄。唐人把飞禽走兽都放在头顶的那一方小天地里。在那里创造出一个没有惊慌、没有动荡的新全球。唐代的多彩胄,也被古时候日本学去。直到今天,我们也还可以在日本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兽头盔。
宋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更加深入,胄也有了更多“异域风情”。此时“真皮”胄再次现身。不过宋代的皮胄不再是多片甲片连缀,而是类似瓜皮帽一样,“一体成型”。
至此,古时候胄的一大类风格基本形成。他们大多只保护头部,相对轻便、简单。直到元朝,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又一次大碰撞中,胄的形制才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关注清史或常看清代剧的朋友们应该对王公贵族们那些华丽的甲胄并不陌生。本来,那样的样式早在元代就已形成。而这一类款式,也是我国古时候史上最终一类甲胄款式。
不过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现过的由藤条编织的胄,再次出现在人们头顶。这一次,藤胄不复以往的“呆板”,而变得更灵活。人们在藤胄顶部留出一个圆洞,用来安置自己终生未剪的头发。也正是因为在胄底下不用给头发留出空间,整个胄的体积都变得更小,更贴合头部曲线。
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杂志上看到不少古时候武器,却难见到各式军戎服饰,就更别说胄了。但没见到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相反,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馆“瞻仰”这些伟大的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