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历史圣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圣旨到底是什么样的?圣旨的演变古代又是什么样的?电视剧都是真的吗?
圣旨是封建社会的特别产物,历史帝王权力的象征,具有神圣特征。我们在看电视剧时,不管哪个朝代,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某个皇帝做出某个决定,或有了一个“灵感”,他就会对身边大臣或太监说:“来人,拟旨。”然后皇帝口述,大臣或太监书写。在太监颁布诏书时,开头都是清一色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是,古代上真是这样的吗?接下来小编为你解读圣旨的演变古代。
1/圣旨(诏书)的古代演变
先说说称谓,不是每个朝代都称“圣旨”。在宋代以前,皇帝颁发的命令普通称“诏书”,宋代及以后各朝代,才专指作“圣旨”,而且各个朝代的圣旨(诏书)是不一样的。
先秦时期诏书叫“命”、“令”,那时还没有皇帝,诸侯叫王,自己称“寡人”。
到了秦始皇嬴政一统中国后,秦始皇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号称皇帝,自称朕(朕其实是一种大众称呼,不论贵贱,都自称朕)。从那以后2000多年,封建帝王就一统称为皇帝,秦始皇嬴政就是始皇帝(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于是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在玉玺上,诏书开头会用“制”、“诏”、“诰”三字。
汉承秦制,诏书大概跟秦时无太大差异。
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度,诏书的颁发就大为不同了,特殊是到了唐代,当时诏令种类很多,普通由中书省负责起草,交由皇帝审阅(普通皇帝惟独建议权),然后由门下省审查盖章,诏书开头普通用的是“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宋代开始,把皇帝命令开始称作“圣旨”,而且宋代圣旨开头沿用唐代以“门下”二字开头。
元蒙时期,蒙古文下达的旨意称“圣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诏书”,汉文诏书普通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开头。
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自己推翻元暴政是顺应天道,也就是说这是上天的安排,所以他很喜欢用“奉天”这两字,定都南京后,将其更名为“应天府”,把圣旨开头换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以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太监宣读圣旨时开头都是“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这句是从明代才开始使用的,而且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明清两代都以这句开头。如果你在明代以前的朝代电视剧中看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诏书,那肯定是不对的。
2/诏书的类别
历史由皇帝等颁布的命令内容及形式多样,重要分为“旨”、“诏”、“制”、“敕”、“谕”几种。
“旨”是皇帝、太后或皇后向臣民公布各类命令指示的总称。以皇帝名义公布的叫“圣旨”,以太后或皇后名义公布的叫“懿旨”。
“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普通都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公布,称“诏书”或“诏令”,普通都要加盖玉玺。
“制”是诏书的一种。秦始皇嬴政称帝时,规定把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制”普通是皇帝颁行国家各类典章制度的主要文书,唐以后,凡行大赏罚、授大官爵位、革除旧制、赦免降虏等也用制书。
“敕”也是诏书的一种。普通用于皇帝封官授爵,如“敕令”,就是皇帝颁赐爵位的诏令。明清两代,皇帝封六品以下官职,称“敕令”。
“谕”也是诏书的一种。如:“圣谕”、“谕旨”。“谕”的灵便性较大一些,可以不是正规的文书,皇帝口头表达一种意思,就叫“口谕”;皇帝亲手写一个条子,就叫“手谕”。
3/圣旨(诏书)的材质
再来说说圣旨的材质。圣旨是中国历史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历朝历代圣旨均为卷轴形式,轴柄质地按所接旨官员品级不同而有着严格的差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十分富丽堂皇。
4/古代上奇葩圣旨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