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是秦末时期西楚霸王楚霸王项羽帐下的主要谋士,被楚霸王项羽尊为亚父,最终在陈平离间计的挑拨下,受到楚霸王项羽的猜忌,辞官后病死在归家途中。那么从古代的角度来讲,范增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有自己的缺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很多人对范增的认识是源自于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能够取得天下,最主要的是因为自己能够采纳身边人的建议,把自己化身成了舞台。反观楚霸王项羽身边仅有一个范增,但却老是怀疑他,最终导致失去了天下。这是汉高祖刘邦曾提到过的范增的形象。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
首先需要简单回忆一下范增的身份背景。范增是秦国末年时期辅助楚霸王项羽的重要谋士,从汉高祖刘邦的那一番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范增的身份地位。在楚霸王项羽的阵营里他是极其受到恭敬的一位谋士,因为汉高祖刘邦用到了唯一这个形容词来形容范增,说他是唯一一个可以真正起到帮助楚霸王项羽的谋士。但汉高祖刘邦很快话锋一转又说范增哪怕在楚霸王项羽阵营中很主要,但没有受到楚霸王项羽的重用。
大家宏观地来看待一下范增的各个方面,他出生于公元前277年,去世于公元前204年。根据《史记》记载,范增当时听闻楚霸王项羽要推翻秦国统治,于是便内心澎湃,然后赶紧投奔了楚霸王项羽,这个时间点范增已经70多岁。而后楚霸王项羽接纳了范增,并且采纳了范增的谋策,赢得了巨鹿之战、攻破了关中...
在这一过程当中,范增虽然年纪已大,但头脑清晰,思维逻辑非常神奇,屡献计策都能够被采用。最主要的是还能够帮助楚霸王项羽取得成功,这里需要特意强调一个详情,那就是70多岁的范增能够被楚霸王项羽叔父接纳,那也证明了楚霸王项羽如果真的是特殊刚愎自用的话,很有可能不会接纳70多岁的老头过来辅助自己,也许会更加青睐与采纳一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士。
而且范增帮助楚霸王项羽取得了各项战役的成功之后,还默许了范增在阵营中的地位。大家都尊称范增为亚父,可见楚霸王项羽对范增也有一定的恭敬之情,不然也不会给那么多机会去抬高范增的地位。
古代上的名人士对范增的评价都很高,除了汉高祖刘邦的那一番话之外,还有曾经辅佐曹魏四代君王的功臣蒋济先生,他说,
楚霸王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说范增的的确确是后人眼中的千里马,但楚霸王项羽绝对不是伯乐。因为范增的良策没有被楚霸王项羽听进去,所以最终楚霸王项羽没有平步青云,其重要责任在楚霸王项羽,而非范增。
著名词人苏轼说:增不去,楚霸王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说如果范增没有被汉高祖刘邦用离间计赶走,中途病逝,那么楚霸王项羽也不可能那么早就被汉高祖刘邦铲除。
说了这么多就得出了一个观点:大多数人眼中的范增的确就是怀才不遇的形象,他被公认为是一大谋士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哪怕得志时已经70多岁,但依旧受人恭敬。那这样的说法是否太过于片面呢?的确是过于片面了,范增本来也有他的缺失在。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范增虽满腹才华,但他不善劝说,是一个喜欢用命令式口吻说话的人。很多时候范增都是对某一件事情直接下决策,而不是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整个协商的过程中,范增基本上不会和楚霸王项羽坐在一起对某件事情进行推心置腹的议论。而是直接下达自己的论点,然后希翼楚霸王项羽快速采用论点,并实施起来。
但这对照汉高祖刘邦和张良就会形成特殊大的反差感。细看汉高祖刘邦和张良两个人,他们分工非常明确。
普通情况下张良起到了对事物判断的作用,而汉高祖刘邦起到了决策的作用。两个人不论是在哪一处行军打仗,基本上都会在一起,遇到大事小事会在一起协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汉高祖刘邦和张良就是比较好的领导和谋士之间的相处关系,一个是起到了提供军队思维的作用,一个是起到了采用和决策的作用。两个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促成了事情的高效率进行的结果。
这时大家就会觉得身为谋士的范增和楚霸王项羽之间的相处模式有巨大的缺陷。一个谋士不仅要有自己下结论的那种能力,最主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谋策被领导理解,而且要让领导采用的时候心里觉得很舒畅。但是范增不一样,他往往都是直接下决策,然后告诉楚霸王项羽不这样做的结果有多么的严峻。楚霸王项羽其实就是一个很冲动的人,再加上范增用长者或用命令式的语气去跟自己说话,楚霸王项羽自然对于这种谋略的采用性不会太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