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后秦、东晋时期高僧,在中国佛教史上占领着十分主要的地位,他是一位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法显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334年,有一个男婴降生在后赵国上党郡襄垣县龚家庄一个一般家庭,男婴的降生没有让这户人家感到该有幸福,相反是一丝忧虑。男婴本应有的三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似乎有一个魔咒笼罩着这户人家。这个小男婴出生后也是体弱多病,父母非常担心,胆怯再次失去这个孩子。
入夜,油灯下的佛龛为抹掩泪水的父母指明了一条出路。第二天,3岁的小男孩就随父母来到了附近的宝峰寺,剃度为沙弥,赐号法显。从此,法显就开始了在宝峰寺长达40多年的修行。每日敲打木鱼,虔诚颂经,在古灯下阅读着佛教经典,拨转着古檀佛珠。期间,法显的父母相继离世,为父母治丧后,更是了无牵挂地脱离世俗,返回寺院。法显在20岁那年进行了受戒仪式,受戒后的法显成为一名真正的和尚,在夏坐中不断思量着佛国的世界。春花秋月,溪水湍流,这可能是法显人生中最满意的生活。
然而,古寺的清净并不能阻挠外界的纷争,此刻中国北方战火纷飞,处在古代上最乱的时代。公元351年赵灭亡后,中原王朝又经过了数次的更替,直到氐族人创立的前秦王朝在376年统一北方后,社会才得到临时的稳定。
苻坚,这个前秦王朝的缔造者笃信佛教。都城长安,一时间成为佛教中心。公元381年,高僧道安在长安五重寺开始讲学,弟子达千人。鸠摩罗什,这位佛教界最伟大的翻译家,革新者也来到长安,与中土高僧、天竺佛陀共同编译佛经、弘扬佛法。道安与鸠摩罗什的相遇,在佛教史上有巨大意义,如李白遇杜甫,孔子拜老子。这种人文上碰撞和切磋,让远在山西宝峰寺的法显艳羡不已,长期的修行让他心里产生很多不惑,而长安就是他认为可以回答他答案的地方。带着诸多的疑问年近50岁的法显首次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心中憧憬的佛教圣地——长安。
在长安的十余年间,法显阅读经藏,遍访高僧,逐渐成为一名有名望的高僧,但是他心中的疑惑并没有解开。随着统治者的支持,无论前秦,还是东晋,都有庞大的僧侣和数不尽的寺庙。这些僧侣的素养参差不齐,整个僧团治理存在巨大的隐患。而戒律的形成并不系统,缺少典藏的支持。
寻觅律藏,就成为法显后半生的目标。“我中土僧人,无一人从天竺求得真法,我法显要做这第一人,哪怕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法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公元399年,法显与十位僧侣离开长安,踏上漫漫西行路。沿着张骞开发的丝绸之路,法显一行过隘口,穿沙漠,渡沙河,遇土匪,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体验了西域诸国的异域风情。于阗国,位于今新疆和田,让中国西行第一人朱士行永远地停留在这里。很故意思的是这位朱士行,法号八戒。《西游记》中对猪八戒的塑造,应该是提取了朱士行的素材。在小乘佛教盛行的于阗国,法显并没有放弃对大乘佛法的憧憬。
这次等待法显一行的是冰封雪山和高耸的葱岭,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一行僧人终于翻越过这片雪域,到达天竺国。天竺国当时由大小各异的30余个城邦组成,北印度的中心是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在这里,法显看到的是贵霜王朝衰败后帝国的颓废。站在荒凉的土堆上,法显双手合十不免感慨,一切从无到有,一切从有变空。大地因无而筑造帝国,帝国因有而残垣断壁。天空因无而浮云缥缈,幻想因有而稍纵即逝。乾坤如此,人亦如此,而佛教正是那点破乾坤奇妙、人生苦恼的密码。
不远处的中印度地区就是佛祖的诞生地,佛法的起源地。拘萨罗国舍法显卫城的祗洹精舍是佛教的发祥地和佛祖讲学时间最长的地方,法显在这里看到的确是一片祥和与宁静,并没有盛大的讲学和恢宏的佛堂。面对这一切,法显想到了途中逝去的同伴,想到了去别处礼佛的伙伴,更是幻想着当年佛祖传道时的盛况。他落泪了,这是法显西行中的第二次落泪,首次为了伙伴逝去,这次为了佛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