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日益激烈,秦楚联盟抗晋,晋国联吴制楚。后伍子胥出逃楚国,助吴国崛起于东南。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大举进攻楚国,孙武、伍子胥率领3万吴军在柏举大败20万楚军,进而攻陷楚国都城,楚国在秦朝支援下虽然得以复国,但却就此一蹶不振。
战争背景:春秋末期晋楚南北争霸,伍子胥出逃楚国助吴崛起
春秋中后期,晋国乃是首屈一指的大国,为了消除背后威胁,顺利对外扩张,逐与秦朝结成“秦晋之好”,双方相安无事几十年,期间晋国夺取东周、卫国等诸侯大量土地,而秦朝也在晋国默许之下占据河西之地,并制服大量西戎部落。此后,因秦晋两国地缘冲突极为突出,双方联盟宣告瓦解。
与此同时,春秋以来吞并诸侯国最多的楚国已成南方庞然大物,与晋国长期维持着南北争霸的局面,然而由于汦水之战中再度败于晋国,楚国急需寻觅盟友牵制晋国。于是,各取所需的秦朝和楚国逐成联盟之势。
面对秦楚联盟的压力,晋国则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车战。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得到迅速进展,逐渐开始崛起。
后来,楚平王派少傅费无忌前往秦朝为太子建娶亲,费无忌却回报说“秦女绝美,君不如自取,而从为太子娶妇。”于是,平王自娶秦女,生儿子轸。费无忌担心太子将来报复自己,又趁机诋毁太子建。结果太子建逃往宋国,伍子胥的父亲、太子太傅伍奢和兄长武尚被杀,伍子胥则出逃楚国。
伍子胥先往宋国投靠太子建,但因宋国内乱,又与太子逃至郑国,太子建又因与晋国大夫中行寅联合推翻郑定公而被杀,伍子胥便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投奔吴国。伍子胥向素有野心的公子光(阖闾)推举专诸,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继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任用齐人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操练军事,吴国逐国富兵强,先后吞并徐国和钟吾国。而楚国在楚平王去世、楚昭王(楚平王与秦女之子轸)继位后开始衰弱,又和唐、蔡等国不和,局势愈发危险。
初始阶段:孙武长途奔袭直驱汉水,吴楚大军于汉水两岸对峙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春,在蔡国邀请下,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18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共谋伐楚。同年四月,蔡国出兵攻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则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攻楚时机已到,逐以救援蔡国为名,出兵攻入楚境。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楚将子常(囊瓦)见吴军来势汹汹,逐放弃围攻蔡国,回师谨防本土。
吴军与蔡军会合之后,又联合唐国组成联军,沿淮水继续西进。到达淮汭之后,孙武蓦地下令大军舍舟登陆,转而向南进兵,伍子胥不解其意,孙武回答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楚军知吴军最善水战,沿河西进乃逆水行舟,速度迟缓,而楚军也必定有所防御,不如舍舟登陆,攻敌不备。”
孙武挑选3500名精锐士兵为先锋,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隘(今河南信阳以南),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仅用数日便到达汉水东岸。楚国对此果然没有防御,得知消息的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率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战争阶段:令尹子常擅自率军攻击,孙武后退疲敌大败楚军
左司马沈尹戍鉴于楚军尚未完成集结,容易被吴军各个击破,而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因而主张发挥楚国主场优势,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由自己绕道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突击吴军侧后方,捣毁战船、断其后路,然后与子常主力前后夹击,一举泯灭吴军。
子常一开始允许了沈尹戍的建议,然而就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之后,楚将武城黑、大夫史皇却认为,如果等待与沈尹戍的军事夹击楚军,那么战功必定被沈尹戍所得,不如先凭借兵力优势率主力马上发动进攻,这样就可以夺取首功。子常听后觉得有理,便不等沈尹戍率军到达,擅自率军渡河发动进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