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件事对燕国产生了如何样的影响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讨伐子之,燕国于是陷入内乱之中,而与此同时,齐宣王亦决定出兵助太子平夺回君位。
然而齐国集“五都之兵,北地之众”浩浩荡荡进入燕国,名义上是帮助太子平即位,实则行灭燕之举。齐军入蓟,攻城略地,不久燕王哙、子之、太子平均死于齐军之手。
就在齐军纵乱燕地之时,以秦、赵为首的五国诸侯联合向齐国施压,要求齐军退出燕国,最后齐国被迫撤军,与此同时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入燕即位为王,即燕昭王。
齐国撤军后,燕昭王愤于齐军辱国之痛,立志灭齐以报仇,为此,他以高官厚禄广招天下名士入蓟以助他兴燕,乐毅即为此时入燕。之后燕昭王励精图治二十八年,终使燕国走向繁荣之顶峰。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将,联合秦、赵、韩、魏四国,以五国联军伐齐,最后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终报了当年齐国乱燕之仇。
以上便是“乐毅伐齐”的故事。
然而燕昭王虽然报了仇,但事实上,燕国报仇之举不仅没有给燕国带来更进一步的回报,还葬送了燕昭王二十八年励精图治所制造的成果,甚至对于燕国来说,此次报仇也让燕国走上万劫不复的道路,若以日后天下大势的走一直看,乐毅伐齐实让秦朝坐收了渔翁之利,恐怕这个结果是当初燕昭王与乐毅如何都预料不到的吧?
那么,乐毅伐齐究竟为什么葬送了燕国,又怎么为秦朝做了嫁衣呢?此问题,我们只需从“乐毅伐齐给燕、秦两国带的影响”两方面去展开探讨。
“乐毅伐齐”前,燕国的形势及伐齐对燕国的影响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立国最久的一个,周初武王封召公于蓟,即燕国之由来。
然而,燕国虽立国七百余年而不倒,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春秋时期便饱受北方胡人入侵之苦,如:
公元前679年,山戎入侵,被迫迁都。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入侵,幸而齐桓公发兵来救。
待进入战国时代后,北方胡人威胁虽暂得解除,但随着周礼制度的彻底崩溃,各诸侯国放弃了“仁义”和“尊王攘夷”的大旗,转而进入互相攻伐的混战阶段,曾经燕国的守护神晋、齐两国,一个已经分裂不复存在,另一个则成为燕国的新患。在齐国看来,曾经自己所保护的对象燕国如今已是随时可以吞并的待宰羔羊,所以,自战国时代起,齐国便时常出兵攻伐燕国,侵占燕国土地以壮大自己,如:
公元前380年,齐国伐燕,夺燕之桑丘,燕国向三晋求援,齐军退。公元前378年,齐国伐燕,燕国再次向三晋求援,齐军退。公元前373年,齐燕交战于林营,齐军败。公元前355年,齐国入侵燕国,燕军败齐军,齐军退。公元前333年,齐国攻燕,夺燕国十城。由此来看,战国时代,齐、燕两国常年交战不止,而从齐、燕两国的数次交战中更不难看出,面对齐国的入侵,燕国几乎惟独反抗之能而无反击之力,甚至很多时候燕国还需要求助于三晋才干击退齐军,以此来保自身安宁。
燕国之弱,齐国之强,这就是乐毅伐齐之前,齐燕两国的具体实情。
甚至燕国在燕昭王二十八年的精心管理下,北击东胡,扩地千里,实力已经达到立国以来的顶峰时期,但依然不是齐国的对手,所以有鉴于此,燕国才决定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伐齐。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于济水之西大败齐国,泯灭了齐国主力,至此,齐国已经不再是燕国的威胁,而济西之战后,乐毅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这个决定看似让燕国独享灭齐之成果,但实际上却让燕国开始进入难以逆转的死局之中。
济水之战后,乐毅见齐国主力覆灭,便决定独领燕军深入齐国腹地,行灭齐之实,为此他赋予秦、韩两国以重金,让魏军攻占齐国吞并的原宋国大片土地,赵军占据河间,这样一来,四国都得到了实在的好处,便非常乐意地听从了乐毅的命令而停止用兵于齐。
然而就在乐毅准备率领燕军长驱直入齐国腹地之时,燕国内部浮现了一个反对的声音,这个声音在当时志得意满的燕昭王及乐毅看来,是误国的靡靡之音,君臣二人并不为所动,但古代却证明了,这个声音是多么的有预见性,而发出这个声音的人,名叫剧辛,他也是当年燕昭王下求贤令后来到燕国的贤士,亦是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的功臣之一,在当时,与乐毅、邹衍齐名,但与乐毅不同的是,剧辛为人慎重小心,他不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所以当乐毅准备深入齐国腹地之时,剧辛便建议乐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