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依照惯例,他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上奏朝廷,不外乎是些“为臣无甚政绩,感谢皇恩浩荡”之类的套话。坏就坏在,文人习性使然,他在表中情不自禁地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的“其”是指自己,他把自己和“新进”对照,说自己不“生事”,言外之意,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其实,这也就是漫无所指的两句牢骚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生事”二字正是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
这下可使御史台里的“新进”们恼羞成怒,他们固然要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借机打击异己。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单凭这两句话是告不倒苏轼的,不巧的是,他的一本新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正好在这时出版了。这些人认为机会来了,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对这本诗集潜心钻研了四个月,他从中找出了几首诗,然后上奏弹劾苏轼。
历来文字狱的方法无非是断章取义,然后上纲上线。舒亶说,苏轼的诗“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钱;“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在讽刺兴水利;“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在讽刺盐禁……等等,不一而足。
接着,“新进”人物纷纷出面,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排列了苏轼的许多罪行,声称苏轼无礼于朝廷,必须斩首。他们是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皇帝只允许拘捕苏轼,而且不同意在进京途中把他关入监狱。
此时,刊印苏轼诗集的好友王诜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派人给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朝廷派出的使者也同时出发了,不过还是苏辙派的人先到了湖州,苏轼得知了消息。
苏轼毕竟只是一个文人,朝廷使者来到时,吓得不敢出来。手下的通判说,躲也不是办法,最好还是依礼迎接官差。苏轼这才定下了神,穿上官衣官靴,出来见了官差。苏轼说:“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官差说道:“没有这么严峻。”打开公文一看,只是免去苏轼的太守官位并传唤进京而已。
苏轼回到家里,全家人都在大哭。苏轼这时已恢复了常态,笑着说了一个故事安慰他们:“宋真宗时候,从民间访求大儒,有人推举了诗人杨朴。杨朴不情愿做官,但被迫来到了京师,晋见皇帝。皇帝问道:‘我听说你会作诗?’杨朴答道:‘臣不会。’皇帝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道:‘没有,惟独拙荆作了一首。’皇帝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妻子做的诗念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然后苏轼对妻子说:“你就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一首诗送我吗?”大家都破涕为笑,心里也稍稍安定。
苏轼不知道自己会判什么罪,并且怕会牵连好多朋友,在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他都想跳水自杀。但又一想,跳了水,怕会给弟弟招来麻烦。
苏轼在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八月二十日,被正式提讯。在审讯中,出于无奈,苏轼陆续承认,自己的一些诗作是在批判新政。
虽然“罪名成立”,但凭这些罪名是不能判重刑的,于是御史台又找。他们曲解了苏轼的许多诗文,比如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里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的句子,就诬告说“蛰龙”是在影射皇上,好在神宗并不糊涂,他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苏轼遭受迫害,在狱中的日子非常难过。审讯者常常对他通宵辱骂,他不知生死命运,常常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终判决的时候,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无法见面,父子二人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判了死刑,就送鱼,以便早做准备。
有一天,苏迈出京去借钱,就托一个朋友代劳,却忘了告诉朋友约定之事。朋友送的饭里,偏巧有一条熏鱼。苏轼大吃一惊,以为凶多吉少,极度悲哀之下,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