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古代上,关于李秀成这个人的古代研究就向来备受人争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学家们的眼里,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是一个“军神”。这可能要归结于他的“忠”和“义”。
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国至此陨落。忠王李秀成在送小天王出京时,一不小心坠马负伤,被清兵抓捕。事已至此,李秀成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李秀成,一个至死奋斗的人,一个宁死不屈的人,最后败了,他考虑的是将士们的生死,而对于自己的生命,淡然面对。这也许就是一个“军神”的正解。
对于太平天国的忠心,忠王李秀成别无二心,可以说毫无质疑。1856年,一破江北大营,1858年,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1860年二破江南大营等等,李秀成的古代功绩俯拾皆是。
天京陷入危机之时,李秀成具有先见之明,提出了“让城别走”的军队战略,虽然天王洪秀全最后没有采用这一方案,但在当时,不失为躲避清军清剿的上上之策。
但也正是因为李秀成的“忠”,才让太平天国的命运提前终结,这又是真的吗呢?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原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队家、政治家。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苦。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一般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队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且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
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古代。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年仅42岁。
李秀成终其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之于太平天国的古代功绩,那就是:“中流砥柱”。可恰恰由于他的“愚忠”,才让太平天国宿命提前终结。但如果李秀成泉下有知,他肯定会说:这个锅,我不背。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李秀成的“愚忠”,让太平天国命运多舛
翻阅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1862年)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奉命从松江撤退。十一日,在苏州召集部下大将召开军队会议。
李秀成与诸将详细研究当前形势,分析研判出2点主要军队战略预判:
其一:湘军从上而下,有水师的便利,以逸待劳,不可与争锋;
其二:应将苏省米粮军火等物资多多运回天京,作长期守御的准备,假以时日,等敌人久顿坚城而无斗志时再与之决战。
可是当李秀成的把这个主要策略上奏天王后,却遭到洪秀全的严斥:“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军令如山,李秀成自古就是忠义之臣,当他接到这个严诏,不得不放弃会议的主张。殊不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然而李秀成的“绝对服从”,与一次绝佳战机失之交臂。
这件事可以看作是李秀成的首次“愚忠”:正所谓三个诸葛亮,顶个诸葛亮。明明是和诸将领经过缜密分析而研究形成的战略预判,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十足的正确性,是最符合当时形势的一种战略选择,照此策略,太平天国运动至少可以大大延后灭亡时间,但是当李秀成禀告洪秀全后,被洪秀全一顿训斥就轻易地放弃了其主张,这难道不是错误吗?李秀成被其“愚忠”所累,而不能“只问真理,不问六亲”。
李秀成的第二次愚忠:1862年6月25日,在天王洪秀全的再三督促下,李秀成决定回救天京。但若贸然行事,必将陷入清军圈套,如何办?
李秀成随即在苏州召集军队会议,商讨良策。当时天王的重要思想是采取强本弱枝政策,把陈玉成、李秀成等部下大将都封了王,以分他们的权力,但李秀成的指挥却发生艰难。为强调团结一致,李秀成亲自为《会议辑略》作序,“如欲奋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他又为了要消除天王对他的猜疑,就把苏、浙两省政权全部交给各将,连母亲和家眷也从苏州送回天京,交给天王为信,表示他的“愚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