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是我华夏民族的音乐体系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传统音乐之一,宫廷雅乐是指宫廷之中祭祀活动或者是朝会活动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朝时期多用于宫廷礼仪之中或者宫廷组织的祭祀大典之中,兼具艺术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性,其协和乾坤、殷荐祖考、赞颂功德等特性。
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雅乐,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确立了政权,划分了等级的主要标志,唐朝是一个极度开放的朝代,唐朝的宫廷雅乐在前朝雅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新进展。
唐朝宫廷雅乐是怎么成型的?
自周秦以来,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礼乐方面,一方面既能抒发个人情感,另一方面也希翼通过礼乐沟通上天,当天空浮现祥云之时,会让统治者联想到于祭祀有关,与国运有关,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宫廷雅乐。
在周朝以农业为主要的基础,手工业也不断地进展,商业经济繁荣,在周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手工业都繁荣昌盛这一大背景之下,为周朝的礼乐制度的形成与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史书》记载:周文化就是一种“尊礼文化”,周朝尊卑等级按个,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礼制,也从政治到文化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周王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明确的、完备的宫廷雅乐体系,运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队典礼等一系类国家主要活动之中,周王朝制定的专属礼乐,不仅巩固了君臣的等级秩序,同时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还为我国历史礼乐制度的沿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音乐和文化都极其受到关注,自周朝以来,历代君王都对礼乐制度都非常重视,为了凸显“国运”昌盛,在唐朝初期礼乐制度大多都是承袭的隋朝,由于建国初期,唐朝统治者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组建和修订雅乐,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唐朝连续隋朝的雅乐。
然而隋朝的礼乐比较混杂,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战乱,使得唐朝所继承隋朝的雅乐也残缺不全、胡雅繁杂,但是唐朝依旧向来沿用了八年之久,直到武德九年唐高祖才令修定雅乐,在此过程当中还发生了“玄武门事变”。
直到贞观二年,才初步拟定了唐朝的雅乐议定方案,同时祖孝孙也创作出了《十二和》,雅乐是由乐舞、乐歌、乐器相互配合共同演奏的结果,其中乐调、乐服和乐器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等级都要特别的规定,雅乐大多都用于寺庙或者朝廷之中,雅乐能使人心情愉悦的作用,但祖孝孙创作出来的雅乐并没有得到当时唐朝的统治者唐太宗所重视。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礼乐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多是由文韬武略决定的,只要军队力量足够强大,就足以统治一个国家,并且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者功成作乐”,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的意思是作乐的前提要先功成。
随着唐朝国家越来越强盛,国泰民安,在贞观六年,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令对大唐的雅乐宫调和音律加以厘定,并开始创作雅乐的歌词,在《新唐书·礼乐志》中写到:“张文收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厘定”。
修订之后的唐朝宫廷雅乐共十二首,用乐悬三十六架,区别为:《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治康》、《凯安》,乐工和乐器共二十二种,乐器有八种,区别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乐器。
由此可见,唐朝的包容性极强,并且雅乐也极度地贴合人民的生活,比如中华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上元节、七巧节等,就会奏乐庆祝,至此唐朝宫廷雅乐逐渐有了雏形,其后也进行了多此修改厘定。
从唐朝的官僚系统中也可以看出唐朝非常重视宫廷雅乐,在官僚系统之中,专门设立了“乐府”,当创作出来的礼乐,经过多方审核,最后由统治者审定,最终将创作的歌词、音律等,收编入“乐府”之中,在区别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雅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