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夷陵之战后,孙权与刘备幡然醒悟,东吴与蜀国是合则两利、分则两败、斗则必亡,必须联手才干反抗曹魏,任何单独一方都无法抗衡魏国,所以夷陵之战后吴蜀建立了真正联盟。但263年蜀国灭亡之后,东吴已经独木难支,魏晋又有灭蜀之威,为什么魏晋向来没有南征东吴,反而又过了16年才伐吴?魏晋为什么耽搁了16年之久,司马昭难道没有一统天下之心?
本来,早在262年时,司马昭就制定了灭蜀三年之后,水陆并进灭吴的计划,只是遭遇一系列突发事件,导致该计划临时流产。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钟会大军与姜维对峙剑门时,邓艾偷袭阴平,一举攻到成都城下,刘禅随之投降,宣告蜀国灭亡。按照计划,魏军休整三年之后,水军沿长江东进,襄阳、淮南之兵从陆路攻吴,水陆并进两路伐吴。
但蜀国灭亡之后,魏国却迎来一场内乱,打乱了司马昭一统天下的计划。
当作伐蜀军的统帅,手握20余万重兵的钟会,灭亡蜀国之后却滋生了野心,先是陷害邓艾,随即又与姜维合谋割据益州,最终依靠监军卫瓘的足智多谋才平定钟会之乱。
钟会之乱虽平,但带来的余波却巨大,司马昭忙于整合内部,处理隐藏在内部的反叛者,短期之内根本无暇考虑东吴问题。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了魏国大权,让司马氏得以鸠占鹊巢,因此司马氏非常警惕和担心别人也这么做,就如宋朝非常担心手下大将玩黄袍加身游戏普通,于是钟会之乱让司马昭非常紧张,首先要考虑稳固司马氏的地位,而不是外部的东吴。
更为主要的是,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接任相位之后,马上逼迫曹奂禅让,建立了晋朝,魏晋交替之际,司马炎首先要稳定江山,而非伐吴。
269年,司马炎稳定内部之后,开始积极筹划灭吴战争,以实现统一华夏的大业。
《晋书》有云:“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队、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司马炎任命大将军卫瓘镇守临淄,司马伷坐镇下邳,特地调任羊祜(hù)为荆州诸军都督,驻地为魏晋南征的军队重镇襄阳。所谓羊祜,是魏晋时期著名军队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会用兵也会收拢人心。
当时,吴国北线谨防体系重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东部的扬州和西部的荆州。其中,荆州战略地位尤为主要,当年孙权不顾孙刘联盟偷袭关羽,本质上还是为了东吴安全,因为从荆州江陵可以顺江而下,直抵南京,对东吴威胁太大。因此,羊祜坐镇的荆州,处于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是灭吴战争的关键地区,司马炎任命羊祜都督荆州,用意不言自明。
羊祜赴任之后,马上做伐吴准备工作,但经过西陵之战失败后,羊祜推断认为“东吴国势虽已衰退,但还有一定实力,尤其还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因此伐吴不宜操之过急。”于是,羊祜调整战略,采取逐步蚕食与攻心的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觅灭吴的合适时机。
尤其攻心战略,以至连东吴名将陆抗都中招,称赞羊祜“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使人送药过来,陆抗手下怕有诈,劝他慎重服用,但陆抗却直接服药,云:“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连东吴主将陆抗都对羊祜信服不已,更何况羊祜刻意攻心之下的其他人?
276年,万事俱备只等令下,羊祜上书《请伐吴疏》,认为晋国天时地利人和皆具,此次伐吴必胜,不能给吴国留下太多时间以防有变,尤其吴主孙皓昏聩残暴,导致上下离心,一旦孙皓蓦地去世东吴迎立新主,那么局势可能生变。于是,司马炎有心伐吴,拜羊祜为征南大将军。
但羊祜为人过于正直,嫉恶如仇,因而受到贾充(毒女贾南风之父)、荀勖、冯紞等的忌恨。因此,这一伐吴建议马上遭到众多反对,权臣贾充、荀勖、冯紞等的态度尤为激烈,不想让羊祜立下不世奇功压制他们一头,提出西北地区的鲜卑未定,不该两线作战。当时,恰逢鲜卑树机能打下凉州,尽管羊祜认为“东吴平定,则胡人自然安定,当前只应迅速完成灭吴的大业”,惋惜多数人不支持羊祜。最后,因为鲜卑树机能打下凉州,司马炎将重心放在了西北,这一次伐吴计划不了了之。
278年,羊祜去世,留下一生遗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