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坚固之皇位继承者。”皇太子不易当。数据表明,唐朝正式当过皇太子的,一共有29位,惟独16位成功接班,成功率55%。也就是说,仅仅五成。换句话说,出事的皇太子有13位,出事率或者说失败率,是45%,远远高于30%。
“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坚固之皇位继承者。”这是陈寅格大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的权威论断。
隋唐史大家胡戟先生也指出:“唐代的储位十分的不稳定,在储位上出事的占太子总数的30%,这说明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有些太子一脚踏进东宫的时候,另一只脚已经踏上了断头台。”
本来不止30%。数据明摆着:唐朝正式当过皇太子的,一共有29位,惟独16位成功接班,成功率55%。也就是说,仅仅五成。
换句话说,出事的皇太子有13位,出事率或者说失败率,是45%,远远高于30%。16位以皇太子身份,得以成功接班的幸运儿,区别是
唐太宗李世民、李治、唐中宗李显、李旦、唐玄宗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漼、李儇、李柷。
他们成功接班、登上皇位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坐等皇位上门”型、“自己抢皇位”型和“别人帮自己抢皇位”型。
唐朝
有人说了,皇位那可是天下第一的好东西,竟然还可以不争不抢,坐等皇位自己上门的?
有,还真有人就是这么好的命。
比如李治。
他早早地就被父皇钦定,在父皇驾崩之后,灵前继位,然后大家服气,大局已定,大赦天下,皆大欢喜。
实际上,李治的能够如此命好,是因为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无奈。
在他之前,嫡长子李承乾,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已被立为皇太子,已抢得先发优势;
嫡四子魏王李泰修书礼贤、声震朝野,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并非嫡出的皇三子吴王李恪文武兼资,唐太宗李世民都认为“英果类我”,也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相比之下,嫡九子晋王李治,性格宽仁,甚至有些柔弱,如何看也不像是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的继承人。
然而先发的李承乾不争气。
他不仅无心上进,也无心治国,而且“与群小亵狎”,种种失德表现最后使得唐太宗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心。
唐太宗李世民一度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二个嫡子——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的表现也很好,积极争取父亲的欢心,一度距离皇太子之位非常接近。
然而,自己皇位本就来路不正的唐太宗李世民,却有一个最大的心病:自己如果选择了李泰,那么将向后世子孙表明,“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将为后代开一个争夺储位的坏头。
换句话说,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的储位由争夺而来,但他希翼到此为止,不希翼自己的子孙再来效法自己,用包括流血在内的手段来争夺储位。
于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正好砸在了看似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李治身上。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李治虽然不符合“立长”“立贤”的原则,但他符合“立嫡”原则,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正妻长孙皇后亲生的第三个嫡子,也是最终一个嫡子。
唐太宗李世民就算也曾经一度把目光投向吴王李恪身上,但按照“立嫡”的原则,本来他并无多少游移的余地。
所以,李治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由皇太子而成功接班的。
没办法,人家就是命好。
在他之外,包括李治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就没有那样的好命了。
大多数的情况,与李治的情况恰恰相反,不是大家全都服气,而是充满着各种不服、各种阴谋、各种诡计,甚至各种血腥仇杀。
皇太子中,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李亨,都是“自己抢皇位”的典型。
他们抢皇位的方式,就是发动政变。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李唐皇室“自己抢皇位”的恶劣先例,也把唐史上的第一个皇太子李建成拉下了马。
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就算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夺位之后篡改的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出李建成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蛛丝马迹。
而且,即使李建成是笨蛋傻瓜,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只要他没死,唐太宗李世民当作次子,功劳再大也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没办法,惟独自己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