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废帝,被封“安乐公”,而之前东汉灭亡,汉献帝刘协被封“山阳公”,那么这个“公”,到底是什么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公自然是一种爵位,固然,这里的“公爵”,和咱们通常所认为的诸如韦小宝的“鹿鼎公”,这样的爵位不同。和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也不是一码事。那个三公是指朝廷上的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官职,不是爵位,西汉朝廷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显赫的官职合称为三公,东汉的三公则是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四世三公是指祖上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高官。
而这里的公爵更像是西周时期的爵位,有封国,属于诸侯之列。
按《礼记·王制》记载: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就是说,周王以下,公爵是臣属所能获封的最高爵位,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公爵。
原来在汉朝,是没有“公爵”这样一个爵位的。因为当初秦国在平定天下后,采取的是郡县制,爵位分封上则是沿用原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度,惟独封爵们,惟独食邑封地,而没有相关的统治权。而汉朝本来也是采纳秦国制度,只不过因为汉初分封诸侯,所以在二十等爵位制上面,还有王爵。王爵即等同于诸侯,享有封国。比如刘备的祖先,靖王刘胜,其封国便是中山国。
而且在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后,这是刘姓皇族子弟才享有的权力。
后来随着汉武帝刘彻推恩令的施行,王爵实力逐渐被削弱。他们虽然名义上是诸侯,但本来和其他封爵一样,只享有食邑,并没有政治权利。固然并没有被取消,只是大都得要是皇子才有资格享有。比如汉献帝刘协,在即位之前,乃是陈留王。
其他非刘姓的功臣,最高也只能是封为列侯,享有食邑封地。汉高祖刘邦白马之盟,与大臣盟誓,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非有军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汉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级。侯爵在汉代分两种才,彻侯(武帝刘彻继位后为避讳改称列侯)和关内侯。
最初封侯的门槛很高,而且地位也比较高,最高可食邑万户,享一县之地。但后来列侯泛滥,逐渐浮现乡侯﹑亭侯这样的称呼,基本就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比如关羽是汉寿亭侯,而一代奸雄曹操则是武平县侯。总结来讲,在汉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封爵都只是荣誉象征,是财富封赏,并不享有政治权力。直到一代奸雄曹操将这一制度打破。
不过,当年一代奸雄曹操大权在握之后,并不满足于县侯这样一个地位。于是他打破传统,加九锡,进爵魏公。固然,一代奸雄曹操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也是找王莽学的。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进位安汉公,成为汉朝第一个公爵,进而篡位。这种“公”实际直接来源周朝的五等爵位制度,王莽篡位后由于这个人对历史的那一套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恢复了这种五等爵制度。
东汉末年,一代奸雄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恢复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掌权创造声势和舆论导向。另外一代奸雄曹操还别出心裁地在“五等爵位”前加了一个“王爵”,变成了“六等爵位”,之后的一代奸雄曹操也是按照这“六等爵位”,一步一步地夺取了朝廷大权。
所以,一代奸雄曹操这里的魏公就等同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其可以列土封国,并在其封国内置百官,立宗庙。
所以,本来这时候魏国就已经成立了,只不过是应该叫做魏公国,后来一代奸雄曹操进魏王,则可以被称为魏王国。而曹丕代汉之后的魏国,本来应该算是魏朝了。所以古代上常说的是魏晋南北朝,而不是三国南北朝。所以,这里的公爵,本来是有着封国置官的权力的。后来的司马家也是从晋公一步步实现篡位的。
同理,后来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本来和一代奸雄曹操的魏公,司马昭的晋公是一个意思。其乃是封国。刘禅的叫做安乐公国,刘协的则是被称为山阳公国。
固然了,虽然同是公国,刘禅地位却远不如刘协。首先刘协的封国更大,其封有河内山阳郡一郡之地。刘禅则是渔阳郡安乐县一县之地。固然,一代奸雄曹操当初更厉害,其封国享有十郡之地。
而且刘协被同意永居山阳郡,在封国内仍然享有天子地位,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遇诏书可以不拜。刘协不仅可以在封国内保留天子的仪仗,对曹丕不必称臣外,他还是“位在诸侯王上”。就是说他的爵位是第一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