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朱由检帝的一生十分悲凉。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年皇太极曾主动向明朝和谈,但朱由检帝坚决不允许。对此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朱由检帝这么懂得隐忍的人,怎会不知卧薪尝胆的道理?更何况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从长远来看一点儿也不吃亏。
先来看看皇太极提了哪些条件?《清太宗实录》记载道:
1、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
2、每岁明朝馈清国金万两,银百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3、清朝一方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
4、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从以上四个条件来看,皇太极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明朝承认其地位并与其划地而治。尤其是在明朝大将洪承畴于松锦之战被俘,明军精锐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明军不仅无力招架凶悍的满清骑兵,就连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难以平定。据载明朝末年的军队开销庞大,与皇太极和谈能省下不少钱。朱由检帝完全可以临时低头,先处理好内部问题,然后养精蓄锐重新夺回领土。不过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对待古代问题得从古代的角度去思量,设身处地考虑朱由检当时的境况。
一、铭记古代
明朝被认为是古代上最强硬的朝代,几百年来从未向外族低过头。不论是灭国之灾,还是土木堡之变,明朝历代君主都抬头挺胸、直迎外敌。暂且不论对错,这种强硬不屈的态度颇有英雄气势。而这一态度重要源自明太祖朱元璋就“两宋一味求和退让,最后灭国”得出的经验。他将此经验传授给后代,并要求他们铭记于心且世代相传。有宋朝的前车之鉴,想必朱由检帝很难相信满清的和谈。
二、朱由检缺陷
另外朱由检此人十分好面子,且没有承担责任的魄力。朱由检的自负是众所周知的,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人,整日无端猜忌。当年大将军袁崇焕鞠躬尽瘁、一心报国,只因皇太极毫无根据的挑拨,被朱由检处死。袁崇焕枉死后明朝与满清的战役节节败退,这时朱由检才意识自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他没有从自身找真相,而是责备身边的大臣。后来闯王李自成兵临城下,他悬梁自尽,临死前还写下“大臣误国”的遗言。如此看来面对皇太极的示好,他无论怎么也不会轻易相信,然而实际上他曾经妥协过。
三、满堂大臣不赞同
本来早在朱由检十年(1637)三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对朱由检帝提出:“大明若亡,必亡于流寇”,惟独“安内方可攘外”,应当采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朱由检帝听后觉得十分在理,情愿一试,但并不十分重视,只让杨嗣昌的手下前去谈判,但以失败告终。后来皇太极以松锦之战的胜利为筹码与明朝和谈,朱由检经过再三衡量允许谈判。不过他并没有公开,而是谜团进行。兴许他始终觉得这是赔款割地的耻辱之举,要是被朝堂百姓知道,他将颜面无存。所以他只派遣了陈新甲、马绍愉等人前去议和。原来这一切进行地十分顺利,只惋惜和议内涵被陈新甲的书童作为手抄报抄了下来并传了出去。这么一来,原来的谜团议和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整个社会都沸腾了。满朝文武皆反对,民间百姓更是骂声不断。面对舆论与朝堂的压力,朱由检只好拒绝和议。
如此看来,议和的失败不是朱由检一人的责任,而是王朝运行到一定时期的命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