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遗址与浑河故道关系图。
1888年,沈阳小河沿大雨后的情形。
沈阳二台子关帝庙,浑河曾从庙前流过。
1905年,浑河上的大宣桥。
核心提示
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的橱窗里,有一幅沈阳地区历史地貌图,图上标出浑河两次改道的路径。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沈阳城不管是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还是7200年的人类居住史,抑或2300年的城市进展史,都是一部让浑河牵着走的古代,浑河往哪里改道,城市就往哪里进展,古代上浑河两次改道决定了沈阳的城市格局。
7000多年前,
新乐人沿河而居
沈阳自古以来就是三川围绕:辽河拱其北,浑河穿其南,蒲河居其中。如今,浑河、蒲河均已成为沈阳的城中河。古代上,浑河有过两次改道,浑河改道后留下的三条河道铺就了沈阳城从候城、玄菟、乐郊到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奉天、承德,直至今天的沈阳城市格局。
沈阳市浑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凯告诉记者说:“浑河进入沈阳最早的河道是从沈抚交界处的下木厂经东陵天柱山和农业大学前,流经二台子关帝庙、昭陵、新乐遗址、塔湾南,到丁香湖后向西。”
20世纪80年代,沈阳的水文地质工作者曾经对新乐遗址南部的河道进行考察。从新乐遗址台地下的沙河子到塔湾的勾连屯,挖开过10多个沙坑,沙坑的底部都在距今地表15米之下。这说明古浑河的河床比现在低15米,古河床的底部散布着许多粗大笔直保存良好的榆树古木。人们对其中的一棵进行测年,其埋藏时间距今7340年左右。邓凯说:“那时正是新乐下层文化时期,先人们正在经历一个凶狠的洪水泛滥期。”
丁香湖,早年是沈阳最著名的采沙地,因为大量采沙才有了今天的丁香湖。为何这里有这么丰富的河沙资源呢?邓凯介绍说,最早的浑河是经这里一路向西的。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最早的浑河水道是在大约现在的北运河一线,后来被称为“沈水”。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李仲元认为,11万年前,沈阳最早的人类在如今沈阳农业大学的后山上活动,滚滚的浑河从山前流过,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水源,同时也制造了渔猎条件。从那时开始,古老的“沈阳人”就开始一河两岸的生活。
据《新乐遗址概述》记载,考古专家对遗址前的沙河子沙土矿进行科学检验鉴定,证明“它是一条古河道,水域宽阔,流量巨大”。由此考古专家判断这里就是浑河在沈阳境内早年的河道走向。李仲元说:“这里在距今7000年前的时候,浑河水浩荡西流,四季温暖,雨量充沛,草木繁茂。新乐人居住的台地上有以柞栎为主的阔叶林,林缘和河边坡地则有山杏、山里红、悬钩子、榛子等野生果树,河流两岸的平川地则有茂盛的榆木林,雨季到来,河水泛滥,水势凶狠,颓岸拔树。枯水季节,河汊纵横,池沼棋布,水族富饶,鸟兽群集。因为浑河,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才养育出了新乐文明。”
辽金时期浑河改道五里河,
被称为沈水,留下万泉公园、小河沿等名胜
据《辽东志》记载,在辽金时期,浑河首次向南改道后,流经五里河附近,即书中提到的小沈水。书中提及,明朝的小沈水是“东自浑河分流”,也就是说,浑河(即沈水)首次改道后大约只存在了百余年,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时再次向南改道,即今天的浑河。
据《奉天通志》记载:“浑河之名,著自辽史。”这说明在辽时就有了浑河之名,而非民间所说的努尔哈赤为了迷惑明军有意以马粪将河水弄浑,才有了浑河之名。佟悦说,辽金之后,浑河改道现在的南运河一带,从下木厂经东塔、小河沿、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公园、罗士圈西流。这条改道的浑河,大约因辽太祖在候城故地重修土城名为“沈州”而名之“沈水”。本来“沈水”之“沈”,古字同“沉”,亦有“浑”的意思。
浑河首次改道后的故道亦如昭陵、新乐前的故道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水流不断。所以明初成书的《辽东志》和《全辽志》等书都称其为小沈水。《盛京通志》 在上卷二十五“山川”一节里,谈及盛京城南那条河时也说:“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这说明在《盛京通志》编撰的风流皇帝乾隆年代,小沈水已经是自“泉眼发源”,通过大量地下水源来补给的内河。这条内河,在1941年时干涸了。由于天然水源已无,五里河在新中国成立后则修筑成人工补水的南运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