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时候很努力很努力了,从五线小城市考到了某211,我们那个城市教育资源匮乏,真的不和大城市一样,我初中同学在比较好的普通高中,全班仅几个人考上本科。上了大学之后去了大城市,我是个内向的小镇做题家,完全不会啥社交啥的,跟老师也没说过几句话,大四时,保研失败考研失败,就去上班了,去了个国企,而且我是女生,同期男生都升上去了,女生真的比较难升,而且我也不是那种特别特别优秀的人,现在就在国企闲鱼。咋说呢,我也会努力生活的,但是有的时候不抱那么大的希望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失望,生活磨平了棱角,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学生时代的那个学霸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不努力的人不配活着吗?但是我其实现在真的累了,就是有努力是没有成效的那种感觉,可能是我还不够努力吧
躺平不代表不奋斗,只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清醒了。 该我分内的事,我会做,可是不是我的事,是不是应该分清楚做的利弊。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父母辈的时候,很快。一个人的付出可换来的收益更大,但是经济已经如此发达的时候,能不能让年轻人慢下来? 我们也想眺望远方山水,也想享受生活。 我们可以努力工作,但工作是为了周末的时候,可以躺着享受生活吧。
之前包工作,包分配,包分房,贷款争着给,房屋0首付,机会满天飞,只有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个人的努力才会有超乎寻常的回报,现在你再试试?资本的时代,你未必比现在的年轻人做的更好。至于那些年赚千万,大放厥词,高高在上,送自己儿子去英国读书的精英们,难道你积累的这些资本,仅是个人奋斗的努力?跟国家的发展一点关系没有?没吃过发展的一丁点红利?一句不会吧,尽显傲慢与偏见,年轻人真没有你们认为的那样想当然!
中式躺平:躺了,但没完全躺。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1062年,听到弟弟苏辙辞官的消息后,苏轼写下了这么一句诗。此时的苏轼26岁,做官才两年,正是该锐意进取的年纪。但诗中透露出来的消极情绪,颇有些我辈“躺平一族”的气质。 且不说苏轼世家大族的出身,他本人20岁中举,出道便名动京师,也算是同辈中的佼佼者。连这般人中龙凤都“佛”了起来,可见,“躺平”自古有之,并非当代特色。 大文豪仕途不顺,想人海藏身无可厚非,并且人家有躺平的资本。 当代年轻人“未富先躺”,是旷达还是弊病? 躺平的姿势也分几种。 躺在家里不工作,靠爹妈的养老金生活,这种极端和完全的躺平,在日本被叫做“尼特族”。私以为,除非家里有矿,否则四肢健全的成年人啃老着实不应该。 另外一种,挣到钱交给网管,没钱了再去打工的三和大神,他们维持生存最低消费的躺平比啥都不做要强一点,因为姑且算是自食其力。 但最常见的一种躺平,其实是更波澜不惊的。他们不会血淋淋地和社会骨肉分离,而是静悄悄地舍弃一些精神层面的欲望,如同卸下沉重的包袱,给自己松绑。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房价高那就不买,养娃成本大那就不生,工资低那就不消费。 总之一句话:选择安逸、拒绝内卷。躲进舒适圈做个快乐的废人,才发现逼自己一把原来并无必要。近几年流行的逃离北上广深、丧、佛系和断舍离,都可视作这种躺平心理的延伸。 在佛祖阐释的人生八苦中,怨憎会、求不得都是其中之一。这么来看,躺平还有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但虽然精神上躺平了,身体却还很诚实。 因为,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的贫困人群是没办法躺平的,他们必须辛勤劳作来换口吃的;高收入阶层更不叫躺平了,人家那是提前退休享受生活。 所以躺平的,大多是夹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的这群人。 他们了解社会运行法则,但苦于无法凌驾于这个法则之上;他们似乎完全磨灭了世俗的欲望,但生存所迫不得不充当无感情的工作机器。 所以我们把这种躺平定义为:躺了,但没有完全躺。用学术化的词汇来描述,更接近于“反消费主义”或者“低欲望”。这种“躺平”也能理解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