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算吧!
据语言学家考证,将女性称为先生这一用法,大体上跟中国现代史同步。目前最为权威的文献,是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两封信。一封写于193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日,信的抬头是“庆龄先生”,信中用了六次“先生”。另一封写于1949年6月19日,信的抬头仍是“庆龄先生”,“先生”出现了一次。能被称作“先生”的女性,一定是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享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而且常常从事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工作。为什么要称呼这些杰出女性为“先生”?第一个考量是语用层面的,用以表达说话者的敬仰敬重之情。“女士”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教授”、“校长”等显得一般化,而且太过侧重工作背景。第二个考量是社会层面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反映。《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关于“先生”的第七个义项,说这是“文人学者的通称”,引用《文选》李善注“先生,学人之通称也”为例。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先生”这一称呼,往往是文化修养与学术地位的体现,其来有自,历史悠久。男女不是对立的关系,不要什么都扯到性别歧视,能有这样的成就,又有多少人不认识。
叶嘉莹是谁?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然而,她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个普普通通的称呼。2018年6月3日,她将自己的财产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 ,用于设立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迦陵基金”。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一旦涉及性别议题,讨论总是容易走向极端,甚至演变为人身攻击。其实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如果经过争论,确有相当数量的女性都认为“先生”的一些用法不妥,那么背靠博大精深的汉语,下一回又何妨将这个称呼换一换呢?
现在的人是应该好好学习中华文化了,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完全不了解,就在网上各种作妖。
看样子我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所以在称呼叶嘉莹为“先生”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尊称。但是看到列出的三点理由之后,我又觉得,从新时代女性的角度来说,好像是应该要摒弃以前的旧思想啊,所以作为吃瓜群众的我,看到这种碰撞,自己站位也不清楚了…
词语总是在进化,以“小姐”为例,宋朝时它是低贱的平民女性,明清就摇身一变成了大家闺秀,改革开放之初更是一举取代了“同志”“闺女”“大姐”,成为时髦称谓,而今又因为一层暧昧的含义让众多年轻女性敬而远之。
就“先生”来说,它的高光时刻是古代对于读书人、乡贤的尊称,至暗时刻则是民国时期沦为风月场所“书寓”中艺妓的代名词,近代以来,凡是男性都能叫“先生”,这个词终于完成了一次下沉式的普及。说到底,反对者们并不是文盲,他们所怀疑的,是当“先生”成了广大男性的身份标签,再用一项比较生僻的含义指代女性,是否得体。
称叶嘉莹“先生”,算不算歧视?
《感动中国》为诗词大师叶嘉莹撰写的颁奖词,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几十字的颁奖词,最后一句“出了问题”——“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一拨人呐喊着,“叶嘉莹是女士!叫先生是抹杀了她的身份”;另一拨人则针锋相对,“就要叫先生!这是尊称懂不懂”。还有不少吃瓜群众,觉得这场争论就像《武林外传》客栈众人在纠结“乞丐小米究竟是撑死的还是齁死的”一样无聊。
叶嘉莹并不是第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名人,宋庆龄、杨绛、屠呦呦等德高望重的女性人物,都曾被称作“先生”。早在本世纪初,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就注意到了“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的文化风潮,专门撰文表示这股风“极其不妥”,并列出了三点理由:1,混淆性别,在“先生”一词普遍用于指代男性的情况下,将女性称为先生,会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将她们误认成男性;2,重男轻女。称先生是尊敬,潜台词即“称女士是不尊敬”。周有光认为,“这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却反而不尊敬了;3,用词混乱。周有光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指出“先生“的词条下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是表示女性的。
你认为呢?称叶嘉莹“先生”,算不算歧视女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