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面经常可以看见,犯了重罪的坟人如果不是被杀掉的话,最后都会变成一个沦落到流放之地的流放犯,而流放之地距离遥远,而且到了流放之地之后,还要受尽折磨,最终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不过现实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古代犯人一旦被流放就真的没有私自偷偷地溜回来的机会了吗?
1.被流放能溜走吗在电视剧或者书中我们经常流放这个词,基本就是把犯罪的人送到边荒地区去生活,但是边荒地区生活艰难,很多人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死。那么在古代那些被流放的人为什么不偷偷的溜回来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所以被流放的人不会是特别大的罪,特别大的罪的基本都被杀了,根本不给你活命的机会。
一般被流放的人很难偷偷的溜走,因为在古代你就是跑你能往哪跑,被流放地一般都是人生地不熟的,距离你以前居住的地方起码数千里,那个时候又没有高铁或者汽车,靠双脚你能走多远。就是靠双脚步行,你也不敢上大路,因为大路上会有人盘查,一旦被盘查到,你就等死吧。
你说那我不上大路啊,就算你走小路,逃过了官府的缉捕,可在你的前方,土匪强盗,豺狼虎豹正等着你这只肥羊送上门。还有不上大路,不经过村庄,你吃什么?想找吃的,总得找有人烟的地方吧,有人烟的地方你就有很大的几率被人逮到送官。
就算你很幸运的避开了以上的种种困难,并成功溜回了你的老家,但是迎来你的绝对不会是父老乡亲的嘘寒问暖,而可能会是五花大绑,然后送官。因为在古代法律是实行连坐原则的,一旦官府发现你偷溜回来,你和你的家人甚至邻居都会一起倒霉。
溜回来了不能回家,那还溜回去干嘛,所以很多人基本没想过溜。大部分人都会老老实实的待在朝廷的流放地重新开始生活,或者等待朝廷的大赦。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
流放之刑的起源虽然很早,然而远古以来多是零星出现,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占据其中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隋唐之际,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自此,流放之刑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刑罚史上,并一直影响到清末。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繁荣的农业文明国家,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人们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子多福多。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成为多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罚,一定被认为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但为了使流放刑起到降死一等重刑的作用,历代统治者煞费苦心的变换流放的方式,创造了花样翻新的流放形式。与此同时,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也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
流放地之一:房陵
房陵现属湖北十堰市所辖地区,古时,这里曾是流放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地方。先后被流放至此的有两位皇帝、十位王爷、一位驸马和一位丞相。其中,唐中宗李显被流放这里,后来又回去做了皇帝。这些帝王们被流放并举家迁徙时,最多人数达一万四千人。
流放地之二:海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