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了,在上学的时候还背过不少关于他的词。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辛弃疾肯定是那种风度翩翩,有些仙风道骨的文人形象。然而事实上呢?咱们都大错特错了,写词仅仅只是辛弃疾的业余还好,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位武林高手,杀人才是他的主业。
1140年,岳飞率军北伐,却被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功废,最终含恨风波亭。
也就是这一年,辛弃疾出生了。
祖父辛赞给他取名“弃疾”,除了想让他一生弃疾而生,平安长大;更深一层寓意:像霍去病一样,驱除胡虏,复我河山。
父亲早逝,祖父对于他的教育更是特别注重。
文化方面:找山东第一名师刘瞻教他识文断字;
武功方面:寻遍山东有名的武将猛将,一一学习武艺;
兵法方面:看遍天下兵书,学习兵法,还得去实地考察地形。
二十岁的辛弃疾,已是一条熟稔军事、勇冠三军的“战狼”;也是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
1161年,金国不顾内部大乱,兴兵南下侵宋,遍出现了“太行山之东,忠义之士蜂起”
22岁的辛弃疾奋而起兵,拉起2000人的义军,英勇善战,打了几个小胜仗,然后投奔了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队伍,山东的耿京。
但没过多久,完颜雍就组建起了一支非常强悍的军队,各地义军,被纷纷击溃。
有天晚上,假和尚义端待辛弃疾睡熟后,悄然盗走了大印,然后直奔金营,欲邀功请赏。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夜色如墨,月凉如水。
在通往金国大营的大道上,义端正纵马狂奔,马蹄翻起一绺烟尘。
追兵早已被他甩开,他摸摸怀中那颗盗出的义军印信,一想到投奔金人后,金银财宝、高官厚禄将纷至而来,脸上不禁浮现出得意的笑容。
一切都在他的计算之中,他算对了印信存放的位置,他算对了巡夜兵士轮换的时间,只不过,他算错了他的死期。
在大道的前方,巨石圆木已经封住了去路。
义端眼尖手快,揽住缰绳,正自惊疑不定。
前方的暗影里,忽然闪过一名白衣青年,剑眉入鬓、目若朗星,手中长剑出鞘,在月光之下泛出森森寒气。
来人是义端的好兄弟,他们曾经一起指点江山,共抒驱逐金人的大志;他们曾经联床夜话,畅谈恢复中原的兵略。
然而如今,狭路相逢,昔日袍泽已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义端自知不是敌手,下马跪倒、叩头如捣蒜,向白衣青年哀声求饶。
白衣青年面色阴沉,没有丝毫犹豫怜悯,挥剑斩下了义端的人头。
他提走人头和义军印信,翻身上马,长啸一声,一骑绝尘而去。
《宋史》是这样记载的: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夺回帅印,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越来越重用他了。
无奈金兵太厉害,耿京眼看众起义军一个个的打垮,便派辛弃疾和另一名武将贾瑞南下去见宋高宗,做好投奔朝廷的准备。
宋高宗赵构听说山东义军来投,高兴坏了,立马接见了辛弃疾,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任命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这边刚完成使命,高歌凯旋而归,边路就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死、义军溃散的消息。
老大居然被杀,辛弃疾就暴露了作为一名“古惑仔”的本性,“义”字当头。
经过精心策划,他率领50名敢死队,夜袭金营。于五万敌军之中,活捉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
不但将叛徒押回临安正法,还顺手策反了金国万余名士兵归宋,轰动宋金两国,成一时传奇。
不仅军民们敬佩非常,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正所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此事在宋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中有记载: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南下归宋的辛弃疾壮怀激烈,满以为能率军北伐,不料却一头撞上了南墙,很快被解除武装,授予文职,北伐的事却渐渐没了动静。
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辛弃疾看到了希望——宋高宗赵构退位,让位于宋孝宗赵昚。
赵昚一上任就为岳飞平反,并肃清秦桧余党,最关键的是他一心想北伐。
这让辛弃疾兴奋的不得了,主动献计:宋军分别向关陕、洛阳、淮北、山东(通过海路)佯攻,迫使金军分兵调动。
主将张浚虽是老将,却有勇无谋,一味的猛打猛冲,想和当年岳武穆一样,直捣开封,可惜张浚不是岳武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