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不是个好同事,却是个厉害的将军,他不该获得如此“凄凉”的结局,这一切的背后便是杨义、费祎等人联合做的一个局。
魏延没有为生活奔波,因为他本没有生活,生于乱世,苦苦挣扎而已。有人会说:男儿身逢乱世,正当建功立业!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又有几人能站到“荣誉”巅峰,大多人成了别人脚下的垫脚石。
或许无处可去,或者觉得自己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存活下来,魏延决定为前程搏一搏。正巧,一个叫刘备的人在新野招兵,而新野离义阳不远,魏延正是义阳人。
魏延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天下大势没什么大的了解,不了解各方势力,也不知道诸侯谁强谁弱,只知道刘备离自己最近,于是魏延成了刘备麾下的一名小兵。
小兵是一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又有多少人注意过小兵?赢了是将帅的功劳,事后顶多来一句:多亏儿郎们用命。死了,也就死了。
战争残酷,也是最佳上升渠道,只要不死,总有出头之日。魏延本身就是为了战争而生,不仅打仗勇猛,对自己身边的士卒也很照顾。一人勇猛只是武将,懂得“拉拢”士卒才会成为将帅。
刘备缺什么?他什么都缺,人才、地盘、粮食、人口,战争中用得到的,没有不需要的。看到魏延有成为将领的资质,刘备如何不高兴?直呼捡到宝了。因此魏延成了刘备的部曲,也是私兵。
主君麾下会有不少军队,而私兵才是一军精锐。乱世中,人员消耗极大,将帅有什么好处,总是先考虑自己的私军,因为这些人是他们的立世之本。
这些私兵,大多是战场经验丰厚的老兵,若军队规模扩大,他们也就成了新的领导。君主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快速提高军队战斗力,也能加强军队的忠心。私兵一定是君主最信任的人。魏延也是刘备信任的人。
刘备在新野,前方是曹操,后方是刘表,双方都不会让刘备做大,他也不敢做大。刘备在荆州期间,与其说发展军事实力,不如说在扩充人脉,为将来“有变”的那一天做准备。
魏延成了刘备的私兵,没有军功,也不会凭空升级。关张身份最高,真当因为他们跟刘备最早?魏延也只能继续等待。等待的时候,也不全是坏处,最起码魏延可以向别人学习一些战争经验,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魏延趁着“休息期”,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学学字,读读兵书,而这一切被刘备看在眼中,刘备期待着魏延带来的惊喜。
机会终于来了!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占据荆州,他将目标放到刘璋的益州。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留在荆州,继续“消化”荆州力量,刘备则带着数万人进入益州,明为帮刘璋打张鲁,暗中则是为了图谋益州。
魏延为刘备部曲,也一同进入益州。魏延随军,先后参加涪城、绵竹、洛城的三场战斗,也是凭借此大战,魏延升为牙门将军。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魏延传》
从不见经传的小小私兵,成了一军之长,魏延迎来华丽的转身。魏延成长史,也是刘备兴盛史。刘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对魏延的成长也看在眼里,曾经的小兵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资格。
汉中之战后,刘备赢得汉中,益州北方有了屏障。重地需要重将把守,就如荆州需要关羽坐镇。当蜀汉众人以为张飞将成为汉中太守的时候,刘备却用了魏延。
魏延在刘备眼下一步步崛起,可以说是刘备一手带出来的。魏延的忠心不用怀疑,能力也得到证明。刘备看着魏延,就像看到了年轻的关羽,一样的孤傲,一样的锋芒毕露。
刘备曾问魏延:你能否为我守好汉中?魏延:“曹操举国之力来攻,我替您挡住他。他若仅仅派十万大军,我让他有来无回。”
魏延不是说大话,而是有这个信心。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魏延便是此种心态。刘备欣赏魏延的“大话”,其他人却不会了,他们会想:你这么能干,还要我们有什么用?
相关文章